关于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05-11-15 ]
点击:[ 11767 ]
民革江苏省委反映:
2004年11月1日起,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稻作为我省主要粮食作物,2004年全省种植面积达3200万亩。在当前中央、地方支农政策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将进一步提高。鉴于这种情况,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理应成为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
我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即开始试验水稻机插秧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日渐成熟。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机型,我省盐城市已生产出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经济高效的插秧机。经过有关专家联合攻关,持续探索,适合机械化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标准化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技术也已基本成熟。大规模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时机已经到来。
水稻机械化种植对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有着重要意义,可以稳定提高亩产5%以上,并节省秧池田约90%,可提高耕地利用率,有利于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对农民来说,水稻机械化种植可节约成本37%-40%,对外提供机械化种植服务也已成为农民创收新的增长点。我省机械化插秧跨区作业范围已延伸到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福建、上海等省市。各地还陆续出现了一些由农民创办、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公司,这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一条新路子。
近几年我省水稻机械化插秧示范推广实现了跳跃式发展,2004年推广面积15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0%,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着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到2010年,全省要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从现在起到“十一五”末,只有六年左右的时间,任务非常艰巨。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重点抓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
(一)高度重视,完善机制,加大农机投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给予高度重视,要将此列入当地“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在现有的农村经济条件下,应加大购机补贴和更新补贴的力度,不断完善和巩固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导、银行信贷为扶助的农机投入机制,激发农民、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各界投资农机、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为农户农机贷款提供方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购机的资金困难。如皋市磨头镇政府与金融部门协调,使插秧机操作手凭购机证明及相关手续可申请3000—5000元购机贷款,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应结合农业向多样化、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政策引导,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信息及培训服务;各地应拿出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扩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作用,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切实组织开展好农机跨区作业,把农机作业协会建成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经济实体。
现今我省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务农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人员,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给育秧技术的普及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中,要改变原来重插秧机操作培训、轻育秧培训的状况,针对现实要求加强育秧技术培训。
(三)搞好农机和农艺的配套。农业生产中耕作制度、农艺和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是密不可分的,农机、农艺应相互配合、密切协调,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目前我省在水稻种植方式上有多种模式,如手插秧、人工抛秧、机插秧,还有直播和麦套稻等,如果不加选择的推广,必然导致群众无所适从,制约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和实践,我省总结形成的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体系已达到了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的统一,实现了“低成本(消耗)、低强度(劳动)、高效率、高效益”目标。实践证明机插秧技术具有广泛适应性,品种选择余地大,是我省水稻种植的合理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加强指导和调控,促使农业和农机整体联动、密切配合,摈弃不适当和落后的种植方式,重点发展和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促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