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萍反映:目前农村教师编制矛盾日益凸现
发布日期:[ 2006-03-20 ]
点击:[ 6171 ]
省政协委员、镇江市副市长、民革党员王萍反映:
目前,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师的依据,是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02]113号)。文件规定,教师编制统一按照教职工数和学生数之比来核定。具体为,城市小学1:19,初中1:13.5;农村小学1:24.5,初中1:17.5。我们认为,教师的编制标准在政策设定之初,人为地搞农村与城市两个标准,且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比城市低得多,这极不应该,也极不符合教育的实际。因为农村学校大多分散,人数偏少,而年级、学科却不比城市少,实际操作起来农村学校普遍教师缺编严重,对农村教育影响较大。近几年,基层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编制标准不科学、不切实际。按照现行的规定,核定教师编制只有一个量化指标,仅考虑师生数比,而没有兼顾学校规模、班级数额以及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因素,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很多本来实际缺教师的学校反而呈现超编现象,有的学校仅仅满足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学需要,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专任教师,则因为没有编制而无法安排。以镇江市为例,2005年农村消息在校生数为97141人,实际配备的教职工6698人,按照教职工与学生之比来核编已大大“理论超编”。农村中学在校生数为73683人,实际配备的教职工5513人,也已“理论超编”,但事实上目前该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事实缺编”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学校分散,每所学校虽然学生数少,但年级齐全,如果按实际需要配备教师,势必超编。不可能像城市学校那样有许多平行班级,教师资源可以共享,超编问题还可以缓解些。即使在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实施到位的情况下,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满足不了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加大。由于人口出生的因素,目前学生数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如镇江市初三学生数为38362人,而小学一年级学生数为20334人,仅为初三学生数的53%。由于教育人口的下降,如果现有编制标准不变的话,教师超编将会越来越严重,教师超编、控编的结果是年轻教师进不来,长此以往将造成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出现断层。
此外,按照师生比核编,首先是小学教师超编加剧,如果通过教师队伍内部调剂来缓解超编的状况,将会出现高中拔初中的教师、初中拔小学的教师,最后小学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将使农村基础教育大受影响。
三、教师负担加重,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学校因为教师事实缺编,大多教师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据调查,农村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超过50%。很多老师从早忙到晚,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另一方面,生源减少,教师超编。年轻老师、师范毕业生进不来,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业务素质降低。
四、学生上学交通隐患增多。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农村小学生每天要乘交通车十几里甚至更远去上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已经很不符合就近入学的原则了。如果实行寄宿制,三五年内,农村学校的基础条件难以做到,也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五、拉大城乡差距,不利统筹发展。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两种标准,不但不符合教育的实际,而且扩大了城乡差距,使得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在政策上又受到了发展制约,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也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精神。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主要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按照班级数核定教师编制。目前大多数地区布局调整已经到位,并通过省里的验收,以学校为单位已经具备条件。至于班级数,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农村中小学班额数的刚性指标来控制。
二是核定教师编制应多维度考虑。真正从素质教育出发,既考虑教职工数与学生数比,又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数与教职工比等指标。规模小的学校还应考虑年级数与教职工比。
三是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标准应略高于城市或与城市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