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兰委员:您好!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加强产业前瞻谋划,统筹协同资源要素’‘依托不同创新主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创新平台运营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建议具有开创性、贴近性、可行性,对南通市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这是2021年11月18日南通市有关职能部门在答复民革南通市通州区支部主委、南通市第十二届政协常委姚晓兰在南通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的提案办理情况中给予的高度评价。作为长年深耕在南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学者型领导,姚晓兰用她的学识、情怀、执著,为当前复杂环境下南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独有的责任与担当。
领导点将 南通高新区科技工作迎来了艳阳天
翻开姚晓兰的履历表,不难发现,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她,大部分工作经历都与科技工作相关。199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通信达电器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员,在3年的时间里,先后参与了P220、P230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并成功将新品推向市场,赢得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出色的工作表现,让她获得更大的舞台,此后在区级机关历练多年后,又被组织选派到当时南通市通州区的经济重镇兴东镇担任副镇长,主管科技与产业招商工作,在基层经济科技一线干得有声有色。
不同于兴东镇的是,南通高新区是国家级园区,承担着推动提升通州乃至整个南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但园区成立以来,高新区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并不高,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日积月累,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局亟需一位具有熟悉科技工作,开拓能力强的新掌门。2019年9月,中共通州区委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在南通市通州区科技局担任副局长多年的姚晓兰,她由此受命担任南通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局局长。
每到一地,从调研入手掌握了解实情,是她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她把科技怎样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作为调研的重点,对高新区科技工作质态好的方面不吝赞美之辞,但对其中潜在隐忧,也是心急如焚。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局2020年全年工作总结中这样提到园区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数偏少,引领效应发挥不充分,传统产业,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高,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二是园区缺乏科教资源,技术创新源头不足,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不够,科技新城尚未发挥出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等载体入住率不高,缺乏对高精尖项目的吸引力,孵化能力不强、效果不明显;三是现有科技创新载体层级相对偏低,创新能力偏弱,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偏少,效能未能充分释放。
有着深厚工科专业背景和丰富科技创新行政管理经验的姚晓兰,从改善高新区创新生态入手,针对性编制了《高新区创新生态建设路径研究及实施方案》,研究出台了《高新区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及实施细则》《高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这一系列扎实举措,旨在重塑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建立先进制造产业腹地、畅通产学研合作机制,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激活一池春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2022年,衡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新企业申报、双创人才引进、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全线飘红,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实现283.61亿元,在2020年全年产值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尤其是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南通高新区综合排名从51名连续晋升至第41名,而在江苏省5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中,南通高新区综合排名从第22名连续晋升至第12名。
胸有大局 参政议政舞台上“1”号提案显风采
作为科技战线上一员老将,姚晓兰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常常超出一般,看待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往往入木三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与思考中,她深深地认识到,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推动通州区制造业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熟谙通州乃至南通地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现状的姚晓兰来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也是她迫切希望突破的课题。
2020年下半年起,姚晓兰结合有关工作推进落实,带领民革通州区支部党员,分赴通州区各个乡镇、园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难点,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并基于通州区发展实际,撰写了《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协提案,最终被通州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列为“1”号提案。在这份提案中,她认真分析通州区制造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贡献不足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点建议,该提案调研之深入,数据之详实,立论之高远,举措之独到,得到会议各位委员的广泛认可。
正基于此,该提案的办理得到高度重视。通州区政协常委会把2021年协商课题直接确定为该提案主题,形成了《关于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案》。通州区政协组成6个调研组,围绕提案主题和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进一步调研了通州区产业链、创新链关联部署情况、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情况、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整合情况、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建设情况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南京、合肥和长沙等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形成六个子调研报告,为通州区委、通州区政府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科学决策提供更为完善的依据,可以说该提案为通州未来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擘画了蓝图。
如今,该提案从提出到办理已经走过了两年多,通州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脚步也越发稳健:截止目前,通州制造业产业培育持续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7%,较2020年底提升约10个百分点,列南通市第二名;创新主体培育亮点频现。两年来,通州区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15家,认定通过277家;创新人才不断集聚,两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79名,入选省“双创计划”10个、市“江海英才计划”23个。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识大体,方能顾大局”,姚晓兰主动站在全局的高度认识、处理、解决科技创新“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平台,以披荆斩棘的斗志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成为南通科技创新的贴心人、排头兵、赶路人。
脚踏实地 高新区特色产业发展点燃“科技”动力
心中有梦想,眼前有目标,脚下有行动。姚晓兰对于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首先在高新区开花结果,自2019年9月到高新区任职以来,她走遍了高新区每一个角落,每一家企业,奋力探寻着科技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那姚晓兰探寻的路径在哪里呢?
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是当前发展之要。科技与产业融合,重在培育优势产业,高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但争取国家扶持的力度不够。姚晓兰到任后,围绕“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科技工作的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国家火炬南通高新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申报于2021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厅通过;2022年,又迎来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江苏省首批建设名单的好消息,这在南通仅此一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强链补链固链,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足的“专精特新”企业。截止目前,高新区已经实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板块至少有10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链关键环节至少有1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奋斗目标。
打造一批推进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是当前成事之基。正如姚晓兰在《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协“1”号提案中倡导的那样,在高新区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她始终不渝地把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坚持“产业+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加速优势产业由低端迈向中高端。姚晓兰在充分发挥纺织丝绸研究所、船舶海工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三大产业技术平台作用的同时,2022年力推沃太能源与南开大学共建的储能研究院已正式运营,近三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国家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这些平台孵化出一批创新技术,提高了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截止2022年底,园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679件,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共性技术壁垒是当前立命之本。在倾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姚晓兰深感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共性技术难题的困难,这些技术难题,靠一家一户的企业无法解决,只有依靠聚众取暖才能解决这类“卡脖子”问题,加快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因此她于2021年调研撰写了《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的政协提案,并被南通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确定为重点提案,推动了这一问题在南通市范围内得到重视与解决。在高新区,姚晓兰同样为这一问题倾注了心血,今年她重点谋划推动江海储能与西安交大共建电子元器件研究院,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解决,并以此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上下游企业技术推广应用问题,从而通过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实现壮大一个产业的发展目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高新区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火热实践,助推了高新区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2022年,高新区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新认定雏鹰企业6家、瞪羚企业6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家,在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考核名列前茅,更为重要的是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创新高的58.84%。同时,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信息产业等产业特色更为明显,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姚晓兰更用她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为高新区连续赢得了江苏省政府表彰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的光荣称号,而她本人则用她几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的责任与担当,树起了自己在科技条线的行业标杆,成为党外优秀干部与党委政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无私奉献的又一典范。 (作者系南通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局成果科科长)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38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