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州高港的老旧民居到盐城师范学院的崭新校园,一场跨越三年、连接两地的爱心接力,在2025年9月迎来了最温暖的节点——受民革组织帮扶三载的小雯,在民革党员们的护送下,正式踏入大学校门,圆了祖孙三代期盼已久的求学梦。这不仅是一个女孩的人生转折,更是民革组织践行“中山博爱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年前的承诺:为困境学子撑起晴空
时间回溯到2022年,当民革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基层委(以下简称“高新区基层委”)的党员们第一次走进小雯家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与瘦弱的小雯相依为命,家中收入微薄,求学之路布满阴霾。“不能让孩子的梦想夭折在贫困里!”基层委当即启动“博爱助学”计划,一场跨越三年的帮扶行动就此启程。
此后的一千多个日夜,民革党员们成了小雯家最熟悉的“亲人”。小雯所在学校的居国容等民革党员教师,不仅时常提供生活补助,还常常拉着小雯谈心,关心她的学习状况,用耐心驱散她心中的迷茫;沈建等民革党员定期上门给小雯送上衣物等用品,带去高新区基层委对祖孙三人的牵挂。“有叔叔阿姨在,我就不怕了。”小雯渐渐从沉默内向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跨城的衔接:让爱心没有“断点”
2025年夏天,当“盐城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送达小雯手中时,喜悦之余,祖孙三人又犯了愁:远赴异乡报到手续繁杂,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法陪同,谁能帮孩子搭起这座“过渡桥”?
高新区基层委的党员们早已考虑周全。民革泰州市委会委员、高新区基层委原主委沈建、副主委兼秘书长蔡晶与高新区二支部副主委居国容当即决定:亲自送小雯去盐城报到!为确保入学顺利,基层委提前与民革盐城市支部取得联系,携手盐城师范学院民革党员孙宗一顺利帮助她完成注册入学相关手续。“帮扶不能只停在原地,要跟着孩子的脚步延伸。”沈建的话,道出了所有民革党员的心声。
报到日的温暖:主委化身“贴心家长”
9月13日的盐城师范学院校园里,三个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沈建拉着孙宗一细细攀谈,从学校助学政策到专业培养方案,从生活保障到学业规划,每一个细节都问得仔仔细细,生怕漏掉任何可能影响小雯求学的问题;蔡晶见小雯爷爷奶奶行动不便,二话不说踩着梯子爬上上铺,铺床褥、搭蚊帐、整理被褥,动作娴熟得像照顾自家孩子,“要让娃住得舒心,才能学得安心”;居国容一边帮小雯收拾衣物,一边悄悄拉着她的室友们嘱托:“这孩子不容易,以后麻烦大家多照应”。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俯下身子的行动。民革党员们用最朴实的关怀,让初入校园的小雯瞬间卸下了陌生与不安。当蔡晶代表基层委递上助学金红包,反复叮嘱“要好好吃饭、爱惜自己”时,小雯再也忍不住泪水:“谢谢叔叔阿姨,是你们让我有机会走出困境。”一旁的爷爷奶奶紧紧握着党员们的手,哽咽的“谢谢”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眼角的泪花里,满是感激与欣慰。
长效的护航:让希望照亮成长之路
送小雯入学,只是这场爱心接力的新起点。为让她安心完成四年学业,民革组织早已搭建起“跨地域成长护航平台”:高新区基层委将继续提供助学金,直至她顺利毕业;民革盐城市支部协调学校为她申请勤工俭学岗位,并安排相关老师作为学业导师,为她提供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建议;两地党员还将定期与小雯联系,做她的“心理树洞”,帮她化解成长烦恼。
“民革不仅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大事’,更要关心群众生活的‘小事’。”沈建如是说。这场跨越三载的爱心行动,正是高新区基层委“中山博爱行”系列活动的缩影。从成立“委员妈妈”爱心团队,到开展捐资助学、医疗帮扶,多年来,基层委用一件又一件“小事”,把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从泰州高港到盐城黄海之滨,爱心跨越山海;从三年前的援手到未来的护航,温暖从未缺席。这场爱心接力,不仅圆了一个寒门女孩的大学梦,更让“中山博爱精神”在实践中熠熠生辉。而小雯那句“将来要像你们一样传递爱心”的承诺,正是这场接力最动人的延续——民革党员用行动点亮希望,受助者用成长传递温暖,让博爱之光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之路。(作者系民革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二支部副主委、高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5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277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