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发布日期:[ 2011-11-09 ]
点击:[ 7965 ]
宋余庆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刻,我们有必要缅怀先辈、重温辛亥,汲取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标志。这个方案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民主性质,确立了人民的主权地位以及各种具体的民主权利,并且提出了通过国民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
孙中山制定了“五权宪法”,以指导政权建设,实行直接民权,使人民有权管理国家。这是孙中山保障民权主义实施的政治纲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吸收了西方“三权分立”的做法,但他认为西方这一制度还有不足的地方,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中国式的民主制度。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以及孙中山的伟大旗帜,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主张,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的理念,孙中山以实业化为中心,以民主政治为杠杆,以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必要条件,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蓝图设计,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
二、辛亥革命实践了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的第一次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9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辛亥革命这一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之先河。辛亥革命的成功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二)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三)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但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孙中山提出用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中华民国,而实际上这种设想是不好实现的。
四、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思想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思想是辛亥革命旧民主革命思想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先后以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实践和组织形式,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开创者。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建国后,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根据新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从邓小平开始,中国领导人一直认为,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要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必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江泽民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于2001年元月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把“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面前。报告进一步强调:“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首次发布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的两个白皮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中共十七大报告更具体地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我们党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至此,集中体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伟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基本形成,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政治文明成就。
六、党内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伟大实践的核心
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包括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内民主建设处于这一实践的核心地位。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民主集中制是执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发展党内民主真正落到实处,归根到底要靠制度作保障。
与执政党一样,参政党内民主建设同样重大。发展党内民主,是当今国内外大多数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有关规定,党员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定和管理。它是参政党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权利再现,也是全体党员根本利益的再现。
积极实践包括参政党在内的党内民主建设对有序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民主党派组织,首先要不断建设党内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二,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第三,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形式;第四不断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她首创中国民主,给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启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其中,汲取了辛亥革命民主建设中的许多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