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孙中山先生和平思想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
发布日期:[ 2009-07-02 ]
点击:[ 8199 ]
民革省直南京大学支部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
1929年6月1日凌晨,孙中山先生的灵榇从国民党中央党部起灵出发,经丁家桥、狮子桥前外交部门前经过,转鼓楼直向中山大道、新街口,再转中山东路,出中山门,到陵园路,起灵出发时,狮子山炮台鸣放礼炮101响致敬,参加恭送人员在送灵队伍总指挥孔祥熙的带领下,全体肃立致哀。从国民党中央党部至中山陵的二十多里的大道两旁,夹道迎灵的群众近50万,素服恭送孙中山先生灵榇的有众多机关、团体、学校的人员,在现存有关孙中山先生奉安实录的档案资料里,就有执中华民国国旗和金陵大学校旗的金陵大学送殡队伍。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要人谭延闿、蒋中正、胡汉民、戴季陶、于右任、孙科等执绋前导,缓缓徐行,宋庆龄等孙中山先生的眷属随后。首都南京的上空,5架飞机在盘旋致敬,从中山大道到紫金山麓,响起了罗家伦所作的奉安歌:“大道兮填填,哀吹兮极天,肃奉安兮国父,灵輀兮计迁……”正午十二时,中山先生的灵榇移入陵寝,狮子山炮台再次鸣放礼炮101响致敬。全国上下,所有人员,就地肃立默哀三分钟,向孙中山先生表示沉痛哀悼。
80年前的奉安大典,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盛大的一次国葬仪式,也是国民党主导的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孙中山的思想学说不仅在知识阶层的课本、讲堂传播,从此,更多地走近世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符号化、凝固化。奉安大典仪式之隆,可见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爱戴之深,也可见国人期盼和平、建设民生,以达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美好愿景之强烈。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今天,我们追忆孙中山先生,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思想体系中那些至今仍闪烁着智慧光芒,能够照耀我们这个时代前行的思想。这是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与告慰。
和平思想是孙中山先生晚年的重要思想。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念念不忘的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和平”成了孙中山先生临终最为重要的关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领衔撰著《孙中山评传》的茅家琦先生认为:“孙中山力求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很值得重视的,这是孙中山遗留给后人的一份重要遗产。”(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第876-87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在孙中山先生晚年的和平思想中,和平是一种路径、一种手段,是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甚至“收革命之功”的手段,实现国家统一的手段,对于“革命尚未成功”的孙中山先生来说,倡导用和平的手段,是至为难得的;同时,和平也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目的,“天下为公”、“社会大同”就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世界和平的图景。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没有视“革命”为不二法门的哲学,但凡有利用和平手段的可能,他都谋求和平解决的路径,只有当和平之途堵塞,不得已才诉诸革命之手段,换成今天的话语,就是不放弃革命,但也不轻言革命。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他上书李鸿章,建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就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谋求改革。而当甲午战败,孙中山知道清王朝已腐败至极,希望通过点滴的和平改良、变革已经没有可能,他喟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而为了谋求国家之治,他“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才选择了革命。在这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以和平手段促中国进步”,才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愿”。武昌起义后,时在国外的孙中山对西方媒体发表谈话说过如下一段话:“现在革命之举动,实为改良政治起见,并非简单侠义之问题。以和平手段促中国进步,实为吾党本愿。如发达商务、整理财政及经济机关、利用天然富源之类,尤为吾党所最注意。”(《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6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自由主义者也主张用和平的手段。自由主义思想家胡适1948年9月在北平阐述“自由主义”时说,自由主义有四个层面的意义,其中第四个意义就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胡适说:“和平改革有两个意义,第一就是和平的转移政权,第二是用立法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做具体的改革,一点一点地求进步。”(胡适:《自由主义》,收于《胡适全集》第22卷,第73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自由主义者主张“和平改革”,其理论逻辑在于,和平改革是自由与容忍铺下的大道,有了自由与容忍,就不觉得有暴力革命的必要。自由主义者主张和平的手段,是与反对“彻底改革”、反对暴力革命相联系的,他们认为,彻底的改革或暴力革命会导致政治上的绝对专制。孙中山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是用和平手段收革命之功,这是孙中山先生不同于自由主义者的地方。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以和平手段促中国进步”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彻底的“以和平手段促中国进步”的践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年南北议和问题上,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位,让位于袁世凯,没有立即北伐革命,这是一种政权的和平转移。在这里,和平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孙中山先生通过南北议和,希冀“先成革命一圆满之段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以往我们受阶级分析方法的影响,以此怀疑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不彻底性,恰恰是,孙中山先生和平地让出总统大位,让渡政权,不仅说明他是世所罕见、“至诚如神”的道德领袖,是真正的“天下为公”的民主革命家,而且说明他领导推翻清帝,不是为了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不放弃和平手段,而收革命之功,这是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如果多一些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革命家,有多少干戈可以化为玉帛,有多少生灵可以免遭涂炭?人类的文明因此又平添多少平安、祥和?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当年10月,直系将领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先前,孙中山先生已经发布过北伐宣言,北京政变后,他又谋划以和平方式统一国家。他说,只要国家能和平统一,他所筹备反对曹锟、吴佩孚武力的计划,可以放弃,西南的地盘也可以放弃,他以极诚恳的态度单骑赴北京,“同全国人民谋和平”。正是这一次单骑赴北京“同全国人民谋和平”,孙中山先生由于劳累过度,染疾不起,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
孙中山先生和平思想,源自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倡导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追求能而不强,孙中山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孙中山先生常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
孙中山先生的和平思想与主张不仅在谋求中国的和平统一,而且追求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主张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获得民族的独立解放。
孙中山先生的和平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给今人以智慧和启迪。孙中山先生谋求和平,旨在“发达商务、整理财政”等民生课题。和平与发展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在国内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思维,在国际告别“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谋求和平的发展环境,专注于民生建设,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奇迹。
今天,全国上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要义是发展;在社会领域,要义是和谐;在面向地区、面向国际问题时,要义是和平。中国共产党从构建和谐世界的大视野出发,本着两岸的互赢共生,用和平的手段,极大地改进了两岸关系的生态。对等、对话、对流,代替或部分代替了对立、对抗、对垒,自2005年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与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会晤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从紧张转向缓和,两岸相互谅解的空间在扩大,对立的气氛在下降,和平的气氛在上升。两岸关系发展迅速,“三通”全面正常化、“九二共识”得以恢复,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停滞了10年的接触重新开始,两岸关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和解、和平、合作成为两岸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由理念、意识层面升华为协议、政策的层面。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观的成功尝试。在对待“台独”的态度问题上,中央政府一贯的宣示是,不承诺放弃武力。但是,恰恰在我们国力迅速崛起的时候,在海峡对岸“台独”势力最为猖獗的时候,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形象,用和平接近的政策,搁置冲突,营造和扩大谅解空间,逐步形成两岸不独不统的缓和气氛,大大化解了台海紧张度,赢得了两岸人民和世界舆论的赞赏。
中国革命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作为参政党,其党派的纲领之一,就是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作为中山事业的追随者、继承人,民革党员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缅怀中山先生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所作出的历史功勋,追忆中山先生的人格风范,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山先生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特别是重温中山先生晚年的和平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中面向社会领域的和谐发展观、面向地区和国际问题立足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观,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作为民革党员,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我们联系、联络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事业基础与工作平台,学习和继承中山先生思想,是我们联系、联络和争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情感基础与文化平台,惟有有了这样的平台,我们才能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寄殷殷之情,奉拳拳之心,献绵薄之力,收点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