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孙中山的用人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发布日期:[ 2016-07-12 ]
点击:[ 11252 ]
陈希亮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领导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用人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用人观。
人尽其才 野无遗贤
孙中山一贯主张“人尽其才”。早在1894年他就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主张,并称之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孙中山指出:“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他批评清廷:“今使人于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长,则虽智者无以称其职,而巧者易以饰其非。如此用人,必致野有遗贤,朝有倖进。”他提出改进之道:“其用人也,务取所长而久其职。故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若其他,文学渊博者为士师,农学熟悉者为农长,工程达练者为监工,商情谙习者为商董,皆就少年所学而任其职。”
唯才是举 不私亲故
孙中山主张“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孙眉是孙中山胞兄,曾捐巨资帮助革命,对革命有大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孙眉被各方推荐担任广东都督。孙中山极力阻止,回复各方称:“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又对孙眉说:“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习,未登舞台则众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就此大任。”“四大寇”之一的杨鹤龄晚年曾致函孙中山求职,并有所抱怨,孙中山批复:“真革命党,志在国家,必不屑于升官发财……现无事可办,无所用于长才。”当然,唯才是举也应当“举贤不避亲”。孙中山独子孙科,早年留学美国,对市政有专攻,回国后曾三任广州市长。
用人所长 任使得法
孙中山主张用人要“适才适所”。胡汉民和汪精卫都因其才能而得到孙中山的重用。孙中山说:“汪精卫、胡汉民者,他年皆能任大事,美才也。汉民精深,能任内事,精卫宽博,能任外事。使汉民运动外事,必少成就,遇事深刻也。使精卫处理内事,或难恰当,宽博者,易疏忽也。汉民主持内政,必井井有条;精卫周张外政,极难僵局,自能打开。将来两人事业,于此见之。”对陈其美和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廖仲恺和邓泽如的理财能力,孙中山都善加使用,可谓“知人善任”。
兼收并蓄 事业至上
孙中山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策略的实用主义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宋教仁提出:“初组政府,须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立宪党人赵凤昌则主张“建府开基,既须兼纳众流,更当克副民望”。孙从善如流,改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并表示“用人唯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同时修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增设副总统,并建议黎元洪任之。关于章太炎、康有为等持不同政见者的任用,孙中山特别指出,前者只是“偶于友谊小嫌”,必须争取;后者一贯反对民国,坚决摈弃。临时政府各部人选除财政、外交外,孙中山均无异议。财政总长原议熊希龄,孙中山坚主陈锦涛,理由:“财政很重要,万万不能落入他人之手,我之主张,他必无异议。且其为清廷订币制,借款于国际,有信用。”外交总长原议伍廷芳,孙中山力主王宠惠,他说“外交问题,我欲直接,伍廷芳长者,诸多不便,故用王宠惠,可以随时指示,我意甚决。”伍氏乃改任司法总长。孙中山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的用人观,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公平公正 考试选拔
孙中山在1906年就提出,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增加考选权和纠察权,认为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避免“非才滥竽”而“贤能远引”的情况,孙中山下令对官吏的任用,要“悉心考察,慎重遴选”,并确立“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原则。考试权独立,考试和委任相结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平公正公开,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选好人、用好人。
对为官的看法也决定着用人的思路。孙中山对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一贯持批评的态度。他反复强调“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真革命党,志在国家,必不屑于升官发财”;又表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 必须十分称职, 方能任用”,“官吏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才能胜任愉快。” 孙中山的为官论和公仆观,也是其用人观的重要体现。尽管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不同,革命年代和和平年代有异,但孙中山的用人观对于我们当下治国理政、选人用人,仍不失其启示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