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富有的家”
发布日期:[ 2009-03-09 ]
点击:[ 6361 ]
苏丽华
2004年1月,我在参加吴江市人代会期间,遇见了同是市人大代表的贝敏敏先生,为撰写一件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提案,我与贝院长有了多次接触。交谈中,我知道贝院长是名民革党员,他给我介绍了民革组织的一些情况,渐渐地,我对民革的事感兴趣起来,通过网络、书本、电视等途径,对民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丰富。2004年夏的某一天,我被叫到医院书记办公室,进门,看到贝院长和另外几位同志正微笑地看着我,原来是吴江统战部和民革吴江总支的领导得到院领导的推荐,来动员我加入民主党派。其实经过了大半年的潜移默化,我的心里早已埋下了一粒“民革的种子”,这次动员“正中我怀”。2005年8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正式的民革党员。
要问我加入民革组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深情地说:“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很富有,她有光辉的历史,有众多优秀的成员。在这个“家”里,有我的精神领袖;在这个“家”里,有我的组织领导;在这个“家”里,有我的许多品格高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成了我的忘年交。还有什么比拥有如此“富有”的一个“家”更能让人感到自豪、幸福和温暖的呢?
进入这个家后,我深知我的不足和弱点,知道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缩短与其他优秀民革党员的距离,才能不负于民革党员这个称呼。于是我像脱水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2007年8月,民革组织选送我参加由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党校、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吴江市第四期党外干部、女干部培训班”,感谢组织给我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感到幸运的同时,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之大和领导寄予我的厚望,在组织的关心和厚爱下,我在成长。
进入这个家后,我结识了许多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民革老党员,我常主动与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套近乎”。听舒主席讲时事,讲人生感悟,富有哲理,洞察力极强,每每很受启发;听贝院长讲民革党史,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是种享受;听吴国良先生讲吴江的文物家底,如数家珍般,我惊叹吴江文化宏富博大的同时,也为自己身为吴江人却对此知之甚少而感到汗颜;听政协“提案大王”沈明华先生讲民生问题,能深深感受到他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和浓浓的“忧民”情怀,为此,我在党员风采录中为他写了一篇题为“尽心竭力为民生”的文章。在我们的“家”里,像这样值得敬重的老党员还有很多,在这些可敬、可亲的老同志的谆谆教导下,我在成长。
进入这个家后,我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党员,从他们身上,我同样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们三支部的“儒商”周建民,写得一手好文章,人随和,没架子,我写东西碰到难题时,常要请教他;张阅明,我们的“慈善大使”,认真办企业的同时,积极搞社会慈善,还为我们三支部安了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家”——三支部联络处,感动之余,我在党员风采录中为他写了题为“甘苦立业报桑梓”的文章。
像这样具有优秀品质的年轻党员,在我们“家”中也还有很多。“物与类聚,人与群分”,在他们优秀品质的影响下,我在成长。
进入这个家后,我时刻以一个民革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了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05年,我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自愿捐献者行列。加入民革后,我常常用参政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有幸连续两届当选吴江市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曾多次提交提案,特别是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提案。如今,我以民革和人大代表双重的身份,积极参政议政,今后,我要更多地参与调研,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人大这个平台上反映出来,认真履行好一个民革党员和人大代表的职责,不辜负组织和选区人民对我的期望。履行职责的同时,我在成长。
在这个温暖的“家”中,我不断地学习、感悟和修炼,我在提升自己,所有如诚信正直、刚毅朴实、百折不挠、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作风严谨等优良品质,我都想拥有,然后我把这些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感染我身边的人,展示一个民革党员的形象,为这个“家”增光添彩。
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家”,我珍惜每一次组织活动,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我认真完成组织交给我的每一个任务,我积极主动地为这个“家”贡献着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虽然现在我还只是一棵小苗,但在民革的阳光照耀和雨露滋润下,我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