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民革后,在工作之余,总会有意更多地去阅读与民革历史有关的书籍。近日,在整理书架时偶然发现了多年前购买的这本《巨流河》,突然想起作者的家庭背景与民革有着一定渊源。带着敬畏之心重读《巨流河》,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仿佛再次响起了烽火年代下个体命运鸣奏的壮阔悲歌。
本书作者齐邦媛,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中国作家、学者、翻译家,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1947年赴台定居。今已95岁高龄的她,是台湾文学和教育届颇受重视的一位前辈,著名作家白先勇尊称她为老师。她在八十多岁高龄创作出《巨流河》,2009年在台湾出版。《巨流河》甫一面世,就在台湾乃至华人界引起轰动,收获了大批读者,后来又陆续出了简体版和日文版。大陆流通的简体版是2011年由大陆三联书店出版的,部分内容有删减,其中第十章《台湾、文学、我们》是齐邦媛执笔重写的。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也是书名的来源。齐邦媛在《巨流河》的序言中解释了她写此书的初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已有数百本,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两颗原子弹也写个不休。而中国人自20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却渐被湮没与遗忘。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于是,她耗费多年心血,把“心中不能不说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眼前,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巨流河》是一部回忆录。有评论认为,齐邦媛在《巨流河》中针对部分历史的解读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但《巨流河》不是历史书、不是教科书,抛开立场不同的政见,作者会站在自身立场呈现不同角度思考发声不足为奇,其中很多细节回忆可以填补、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二十世纪是炎黄子孙不应忘却的世纪,《巨流河》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并未远去却即将远去的时代。因此,不管有何政见上的争议,都不能否认《巨流河》是记述那个时代的一部佳作,对于拓展、丰富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是有益的。
齐邦媛从她“歌声中的故乡”写起,用隐忍克制的语言描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成长过程。幼时,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兵败巨流河,从东北流亡到关内;1928年北伐成功,父亲迎来了一生中的“黄金十年”,全家在南京得以团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家从南京先后辗转至汉口、重庆,在父亲的安排下,齐邦媛就读南开中学,后考入国立武汉大学。逃亡期间,日军不停轰炸,母亲生产受难,幼妹离世……个人成长与家国丧乱如影随行。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十七八岁的齐邦媛便被战火磨炼出了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随着“中国不忘有我”的呐喊,齐邦媛在山河破碎之日仍坚持追随朱光潜、吴宓等大师专心读书,尽管会被同学讥讽为“小布尔乔亚情调”,她仍坚持与文学为伴、以诗歌慰藉心灵,这些独特的经历为她日后选择为文学翻译奉献终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邦媛在政治风暴的裹挟中完成了学业。1947年,她在机缘巧合下来到台湾工作,买的是来回双程票,却未曾想过竟将埋骨台湾。在台定居的70余年中,她有幸聆听胡适、钱穆等名家的教诲,也组建了家庭。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她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时间去学习,四十五岁时还坚持赴美进修。回台后,她积极引荐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同时不断推动台湾文学界和大陆文学界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一位文学的播种者和传播者,齐邦媛无疑是成功的。令人感触尤深的是,在台湾教育与意识形态出现拉锯之时,齐邦媛坚持编订国文教科书不应以政治挂帅,而是要收录真正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增进文学知识的课文内容,这在今日看来,也属有识之士的壮举。
不同于学术性的著作,这本书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作者描写了自己和为国捐躯的飞虎队成员张大飞之间的感情羁绊;描写了父亲因公开反对为增加军费而电力加价,被当局开除国民党党籍,直至临死前依然挂念埋骨大陆的战友;描写了当自己在国外被问及家乡在哪里时的迷惘;描写了当她得知钱穆96岁高龄被国民党当局逼迫从素书楼迁出后去世,留在大陆的恩师无端遭受迫害时的愤怒与无奈;描写了她1999年回到南京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前凭吊张大飞,以及她独自站在渤海湾海边向北眺望那片回不去的土地时无尽的感怀……齐邦媛在书中尽情抒发对文学的相知相惜,对时代的感喟议论,对知识分子与国家机器抗争的反思,对走过战乱而今回望的感慨。叹渡不过的巨流河、书不尽的离人事,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掩卷沉思,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被温柔沉静的笔触包裹着,看似轻描淡写,那种坚毅却力透纸背。如果说齐邦媛用文字描绘了自己的人生图景,那么读者便可透过这幅图景窥见整个中华民族20世纪的历史记忆。从20世纪初国家的积贫积弱,到三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遍地焦土;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规划蓝图;从当初的落后挨打,到如今的国力昌盛、百姓安康……翻天覆地的巨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而这些为祖国奉献了毕生心血的英雄当中不乏众多民革党员。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而奔走呼号,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民革领导人团结带领广大民革党员,为国家富强、两岸交流、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70年来,民革几代人始终以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自己,为国家人民利益、为执政党的治国理政建诤言、献良策,在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轨道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历史的车轮不分昼夜滚滚向前,唯有记忆和纪念永恒。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风险挑战相互交织。此时阅读《巨流河》,既是对那段沉重的烽火岁月的纪念,也是对当代青年的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在国泰民安的当代,铭记前人的牺牲与付出,感恩那些负重前行的英烈,把握时代赋予的大好机会,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和自我提升,充满激情地去工作与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为民革江苏省委机关干部)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39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