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浪潮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县虽然远离革命风暴中心,但也无法自外于社会变革的时代潮流。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盐城的历史特点
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盐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鲜明的时代印记,亦能发现显著的区域特点。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盐城的发展进程缓慢。当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正式形成之时,江苏全省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在中共江浙区执行委员会(负责中共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领导工作)和部分国民党人士的共同努力推动下,1925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江苏形成。到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夕,江苏全省已经成立了13个国民党县、市党部,还有14个县成立了区党部或区分部。此时,盐城县还没有国民党组织的活动,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党员侯绍裘指派上海法政大学的盐城籍学生仇一民回乡,负责筹建国民党的组织。仇一民回到盐城后积极奔走,宣传三民主义,发展国民党党员。盐城县西南乡大冈小学教师吴广文经仇一民发展加入国民党以后,利用其父吴兆山在盐城县警备队任职中队长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先后发展了10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国民党,并受仇一民的委托,在大冈镇以“青年协进会”的名义,成立了国民党盐城县第一区分部,进行公开活动。到1926年5月,国民党在江苏省已有县、市党部27个,而盐城县直到国共合作破裂也未成立国民党的县级党部。
(二)盐城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中国共产党人完全主导。中国共产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然而,国民党右派早在国共合作的酝酿阶段就开始反对与共产党合作,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又加紧行动,破坏国共合作。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所在地的上海,和江苏省内的南京、无锡等地,就曾多次发生国民党右派挑起事端、制造分裂、破坏国共合作的事件。而在盐城,情况有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自始至终都由中国共产党人完全主导,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内部也不存在复杂的斗争。此前,盐城曾在辛亥革命后成立了国民党支部,由地方士绅宋泽夫任部长,“二次革命”爆发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宋泽夫也遭到地方当局通缉,一度避居外地,后来回乡后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未再与国民党有组织联系。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前国民党在盐城缺乏组织基础,奉派到盐城筹建国民党组织的仇一民又是共产党员,在他的影响下,在盐城新加入国民党的几位骨干成员吴广文、梁开甲、乐葆生、邹渐余等也都加入了共产党,并成立了盐城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以仇一民为首的共产党人,成为了国民革命运动在盐城的领导力量。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直接影响了北伐战争后盐城地方革命进程的发展。国共合作破裂后,盐城的共产党人仇一民等继续用国民党的名义组织了欢迎北伐军运动。1928年中共盐城县委成立后,一批经过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洗礼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共在盐城领导开展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对外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公开活动,并善于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掩护地下革命工作。仇一民牺牲以后,吴广文、梁开甲等共产党人继续利用在国民党内的公开身份,趁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忙于争权夺利、一度无暇“清党”之际,通过国民党盐城县党部组织开展“废约运动”大游行、破除迷信毁神像等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盐城的经验启示
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中,盐城只是大革命中的“小单元”,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盐城的这一段“微观历史”中,得到一些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在盐城籍国民党党员中,只有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夏燧城回乡活动。夏燧城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创办了私立中山公学,作为国民党在盐城活动的基地,以办学为掩护,宣传三民主义,但旋即遭到盐城教育界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排挤,一年多后,中山公学即被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总司令部”下令查封。这样,在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盐城真正打开局面,领导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的任务,也就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被誉为“盐阜革命先驱者”的共产党人仇一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军阀统治下的盐城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使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在盐城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共同的政治基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必然走向合作。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民国初年担任过国民党盐城支部部长的宋泽夫,在“二次革命”以后就未再参加国民党的组织活动,但他一直关注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宋泽夫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寄予很大期望,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撰写了挽联:“渔父(即宋教仁)在天,忽逢知己;列宁死后,几见斯人?”表达了对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真诚信仰和拥护国共合作的鲜明立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宋泽夫认清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本质,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清了界限,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到达盐城,宋泽夫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参加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在中共的领导下为抗战救国事业献计出力,被誉为“苏北的鲁迅”。从宋泽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走向合作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
(三)统一战线事关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四·一二事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走向破裂,当时在盐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的共产党人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在南京“四·一〇事变”中,中共在江苏省的领导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也告解体,国民党右派在其控制的苏南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清党”,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另一方面,盐城尚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之下,孙传芳、张宗昌所部直鲁联军在沪宁地区溃败以后,开始陆续北撤过境盐城,军阀部队的勒索盘剥令盐城民众苦不堪言,连当地士绅阶层也不堪其扰。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要立即与南京国民党政权划清界限、组织工农暴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还是要继续举起国民革命的旗帜、团结广大民众反抗军阀统治,对盐城的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最终,盐城的共产党人坚持从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利用尚在掌握之中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在全县城乡各地张贴标语传单,策反军阀部队,并在北伐军到达后组织欢迎活动。通过开展反对军阀部队过境和欢迎北伐军的运动,盐城的共产党人顺应了主流民意诉求,团结教育了广大民众,并为中共活动转入地下以后继续利用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的旗帜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革是与原中国国民党有历史渊源的民主党派,第一次国共合作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团结合作的历史原点和逻辑起点,国共两党的革命先辈们在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旗帜下真诚合作、共同奋斗的光辉历程,可以为民革坚守合作初心、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丰富的“案例库”和“参照系”。(作者为民革盐城支部党员、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386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