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是策略,是法宝,也是一门科学。统一战线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学说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概括与理论升华。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百年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构是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法宝功能的必由之路。在2022年7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
一、体系与功能: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知识体系与价值功能
统一战线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就是因为有它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统一战线学是研究统一战线理论认识、思维方式和工作实践等方面发展规律的科学。
1.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都因为其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在基本矛盾的意义上,统一战线科学所研究的是统一战线这一现象领域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在统一战线的运动形态中,包含着领导与合作、“同”与“异”的矛盾。这些基本矛盾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说是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也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进一步说,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关系既是统一战线学的逻辑起点,也是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基石。作为统一战线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决定了这门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加强领导与强化合作的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学学科属性,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2.同心与共识:统一战线学的概念体系与基本原理
统一战线学的学科范畴是体现其学科特殊矛盾性的一整套概念体系,如“领导者”“同盟者”“共同利益”“政治联盟”等基本概念,以及“同与异”“合与分”等基本范畴。统一战线学的基本原理则是由一致性与差异性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发挥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根本职能作用,实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目标、永恒主题和本质要求。“同心”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在“同心圆政治格局”和“同心圆制度安排”中,同心是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而共识则是基于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在重大问题上不断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方向,即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统一战线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政治基础,在发扬民主包容差异的合作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其目标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并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同心与共识作为统一战线学的核心概念既是从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出发进行的概念逻辑建构,也是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中关于“同心圆法则”“最大公约数法则”的生成逻辑。
3.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战略价值与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第二条”中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这是对统一战线“法宝”功能的本质上的概括。依据统一战线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目标、永恒主题和本质要求,可以认为,其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所要解决的就是政治上的“人心”问题和治理中的“力量”问题,其所发挥的价值功能说到底就是“凝心聚力”的“法宝”功能。在统一战线的“人心”与“力量”中,“人心”是第一位的,是“力量”源泉也是其发挥正功能和“向心力”作用的根本保证。“人心”的工作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领导者不领错路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加强领导和强化合作的政治定力即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统一战线工作“凝聚人心”的政治使命主要是在同心圆的意义上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凝聚最大的政治共识即谋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形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代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价值功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决定了统一战线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着力点主要就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加快队伍建设步伐,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建构和人才培养。统一战线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有五个重点研究领域,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因此,统一战线学必然与政党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产生交叉关系,进而在政治性、战略性、时代性、应用性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二、学科与平台: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内涵建设与政策支持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必须遵循学科建构逻辑,首先,要基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建构,同时,要围绕教材、杂志、学会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制进程,此外,要依托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主体加快统一战线学学科平台建设。
1.基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建构
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构和学科建设都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是实践推进的基础和先导,也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前提条件。统一战线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包括基本概念和范畴体系,以及统战“元理论”重构,进而形成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学科、统一战线学应用学科和统一战线学方法论学科。在统一战线学理论学科中,统一战线学基本原理是最为基础性的。统一战线政治哲学也是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统一战线政治哲学是统一战线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统一战线学各门分支学科尤其是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都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
2.围绕教材、杂志、学会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制进程
一门学科的建构与建制离不开相关的研究制度,包括出版期刊杂志、成立学会研究会、收集文献及数据库建设等。除了已有统一战线学研究类的专业期刊之外,2017年2月,由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主管、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统一战线学研究》的创刊,有力地推动了统一战线学学术研究的繁荣,也有助于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进程。
1985年成立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作为研究和宣传统一战线理论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致力于组织、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讨论,促进学科建设,建立和扩大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队伍。现行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章程》明确提出加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教材及专著陆续出版发行,研究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统战学基础理论、统战领导学、经济统战学、统战学辞典等等方面。这也为加快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进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依托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主体加快统一战线学学科平台建设
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必然需要设立相应的学科训练制度,如开设课程、招收学生、颁发学位等。2009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统一战线学学科,培养统一战线学专业人才。2013年山东大学在政治学下设立统战学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战线学”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国民教育招生系列。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也开始在政治学理论专业设置统一战线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018年底,中共中央颁发的首部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二条强调,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四章第三十三条中对社会主义学院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做了明确规定,为社院培养统一战线理论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说,加强统战学学科建设,是提升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三个基地”作用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讨论
统一战线学从科学到学科的建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的战略需要,学科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实务界和学术界长期艰苦卓绝的理论创新和日积月累的科学探索。
1.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根本靠思想政治引领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决定了统一战线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着力点主要就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加快队伍建设步伐,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动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创新、学科建构和人才培养。统战学学科建设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活动,结合专业组织机构建设以及学科制度建设,形成学科建构的合力。
2.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需要基于坚实的学理基础
针对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现状,加强概念体系、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建立并完善统一战线学学科话语体系,进一步明确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和学科归属,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的学理基础,推进统一战线学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奠定坚实的学科体系基础并且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统一战线学学科建构必须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统一战线作为党和国家总路线和总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球治理时代,统一战线学科建构还要能够面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胸怀和全球视野的统一战线工作队伍,从而在大统战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作者系民革南京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南京师范大学统一战线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28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