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邵力子的一段往事
发布日期:[ 2013-01-17 ]
点击:[ 6355 ]
邵大平
邵力子(1882年—1967年),初名景奎,又名凤寿,字仲辉,笔名力子,绍兴陶堰邵家溇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一直主张国共合作,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49年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解放后,留驻大陆,任多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
时光流逝,岁月不驻。屈指数来,五十六度寒暑轮回,忽忽而去。可那件尘封久远的往事,在我的记忆里清晰依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庄严而又隆重地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会议的议程是:一、毛泽东致开幕词;二、刘少奇作政治报告;三、周恩来作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四、邓小平作修改党章的报告;五、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朱德、董必武等在会上也作了重要讲话。
这是中共取得政权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而“九大”的召开,则是在13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即1969年四月初。足见中共的全代会,彼时尚未步入制度化、常态化。
作为特别邀请代表和曾经参加过组建中共的人,先父邵力子躬逢其盛,自始至终列席了会议。当时,我在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工作,驻地泰州。父亲给我写了封长信,向我叙说了当时的大体情形。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老人的心景稍显亢奋。信中写道:
中共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特别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是创新,创举。我等(指列席会议的党外民主人士)甚受鼓舞。为此,近来我虽觉老态渐增,(当时,他已年逾古稀)但也还是坚持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奉行勉而行之……父亲的 “三不”原则,不只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也是他尊重对方的一贯处世态度。父亲的严于律己和崇尚修身,永远是我辈学习、效法的绝佳楷模。
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不只邀请了国内八大民主党派的代表人士,还邀请了几十个国家的(包括执政的和在野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的代表莅临会议。
因此,主席台的座位,一共设置了三个方阵。中间,是中共八大主席团的组成人员;左侧方阵,坐的是各民主党派的头面人物;右侧,则是从世界各国请来的外宾。
会议的盛况是空前的,值得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在此得到了极致的宣示和展现。党和国家,幸甚幸甚。
当今年中共十八大再次召开时,中共中央也同以往,邀请党外人士出席开闭幕会,体现了中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在新的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必将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