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发长啸 意气自飞扬——纪念汪东先生逝世50周年
发布日期:[ 2013-09-12 ]
点击:[ 7113 ]
沈 愈
民革苏州市委第一任主委汪东先生,是一位集革命家、教育家、国学家、诗词家、书画家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历史学家沈云龙称其“弱冠留学东瀛,以余杭高弟,阀阅名族,著籍同盟,诗文载诸《民报》,海内引为惊诧。中年屏弃声华,讲学上庠,栽成桃李满天下,尊为词坛祭酒。晚岁职司风宪,复纂修国史,虽处颠沛流离之际,仍不废吟咏,每成兴感佳什,益沉雄悲壮,情致绵邈,辄为世所传诵。”
一门三拔贡
——汪东的家世
汪东(1890-1963),原名东宝,字叔初,后改名东,改字旭初,号宁庵,又号寄生、梦秋、寄庵、寄安,江苏元和人。汪东出身苏州世族,其祖汪亮钧(1827-1910),廪贡出身,官至镇江府学训导,专心讲学,“大江南北能文之士,争先投卷以待品题。”汪亮钧颇识时务,教子有方,四子汪凤池、汪凤藻、汪凤瀛、汪凤梁皆为一时俊彦。长子汪凤池(1849-1909)为同治癸酉拔贡,官至长沙知府。次子汪凤藻(1851-1918)为光绪癸未翰林,1892年任驻日钦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参与对日交涉,1904年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监督。译有《富国策》、《新加坡刑律》、《公法便览》等书。三子汪凤瀛,即汪东之父,为光绪乙酉拔贡,曾任长沙知府,民国后任政府高等顾问。四子汪凤梁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官至四川顺庆知府。汪东长兄汪荣宝则为光绪廿二年(1897年)拔贡,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协纂宪法大臣。1922年任驻日公使。著有《清史讲义》、《法言义疏》、《思玄堂诗集》、《汪荣宝日记》等。
汪东为汪凤瀛第三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八。元和汪氏盛极一时,一门三拔贡(汪凤池、汪凤瀛、汪荣宝)四知府(汪凤池、汪凤藻、汪凤瀛、汪凤梁),为苏州名族,汪东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家庭。元和汪氏的家风家学,对汪东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少年意气吞骄虏
——年轻的革命家、犀利的政论家汪东
汪东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1904年,15岁的汪东留学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后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哲学馆(后改为“东洋大学”)学习。1905年,汪东在东京结识孙中山。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于东京,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鼓吹革命,汪东任《民报》撰述、主笔。1906年,章太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民报》由胡汉民、章太炎主编,以“三民主义”为宗旨,其编辑方针,主张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土地国有。
早在1902年2月,梁启超即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是梁启超宣传君主立宪的重要阵地。随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蓬勃兴起和革命思想的日益高涨,《新民丛报》也伴随着梁启超等人思想的落伍而趋于保守。从1905年至1907年,《新民丛报》与《民报》成为改良派与革命派进行论战的主要阵地,曾就革命与保皇、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土地私有与土地国有等问题进行过激烈辩论。
作为这场论战中革命派方面的主将之一,年轻的汪东意气风发,辞锋犀利,“少年意气吞骄虏”,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论战。汪东从1904年留学日本,到1910年回国参加江苏光复,数年之间,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包括《论支那立宪比先以革命》、《答新民难》、《复仇论》等数十篇。这些政论,目光犀利,论辩精当,见识宏博,惊动一时。
梁启超从1906年1月出版的《新民丛报》第73号起,连续登载《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两篇文章,竭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实行“开明专制”,确立君主立宪。汪东则针锋相对,撰写了《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一文,大张旗鼓主张革命,指出“革命与立宪,要非绝对的名词也。夫立宪为专制改良的政体,而革命者,即所以求此政体之具也。求共和立宪以革命,求君主立宪亦以革命。”
1908年,章太炎在东京办国学讲习会,汪东始从章太炎治学,与其兄汪荣宝同为章太炎高足,有“二妙”之誉。又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号称章门四大弟子。在此期间,汪东于经史百家,无不研习,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创获。
政界新进、新闻界巨子汪东
1910年汪东回国,参与江苏光复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江苏都督程雪楼聘为江苏都督府驻上海办事处秘书,负责联络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汪东认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应功成身退,因此退出同盟会,拒绝参加国民党。1912年,章太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分裂。出版机关报《大共和日报》,聘汪东为总编辑。此时章门弟子黄侃主编《民声日报》,又聘汪东任撰述。1912年,23岁的汪东由黄季刚、柳亚卢、叶楚伧介绍,参加南社。
1913年起,汪东历任总统府法政咨议、内务部编订礼制委员、礼制馆嘉礼主任、编纂、内务部佥事、民治司第三科科长等职。1913年8月,章太炎进京,至新华门大骂袁世凯,遂遭软禁。为营救章太炎,汪东曾经上书袁氏。1917年起,汪东历任象山、於潜、余杭等县知事。1919年,汪东任教于北京大学。北大学生创办《国民》月刊,为古诗文体裁。作者多为北大教师,如吴瞿安、黄侃、汪东等。1923年9月, 章太炎与汪东等人在上海创办《华国月刊》,宣传国学。其后,汪东于1925年任江苏省长公署秘书。
闭门聊且注虫鱼
——教育家汪东
1927年,汪东受张乃燕之聘,任第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兼任中大中文系主任,又为中央大学校歌作词。1930年出任中大文学院院长。1935年,章太炎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汪东与朱希祖、钱玄同、黄侃、吴承仕、潘承弼等列名发起人,宣布“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
1937年抗战爆发,汪东随中央大学迁至四川重庆,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重庆行营第二厅副厅长,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43年任重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在词作《虞美人 道拟放翁》中说,“闭门聊且注虫鱼,不道鼓鼙声里破安居。”正是他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枉东之侄汪公纪在《朽庐随笔》中说:“霹雳一声,抗战军兴了,八叔仓皇出走,只身随政府到了重庆,改任為监察委员。虽然是个闲职,但是却忙得很,那时他已经桃李满天下,而又因为人缘好,谈吐高雅,川渝的富豪争相罗致为座上客,最相知的为康心如兄弟。我则因为在港粤服务的关系,一直没有能随侍。等广州湾陷敌之后我才奉命回渝,那时他老人家方大病初愈,在北碚的乡间居住。我去叩谒他的时候,他刚刚午睡起来,对窗作画,就画那窗外野景。我看他画,真如神来之笔,一个山谷,一汪泥水,可是在他笔下,变成幽雅之极的仙境。”在乱离疾病之中犹能安之若素,可见汪东气度之深,心态之和。
枵腹从公,清廉自守
——礼乐馆馆长汪东
国立礼乐馆成立于1943年,直属于民国政府教育部,掌管礼制乐典的制订、审核、礼乐书籍杂志的编辑出版、礼仪的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国立礼乐馆馆长自然选择名高望重之人。成立之初,由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兼任,1944年辞职,由汪东接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礼乐馆随政府还迁南京。汪公纪在《朽庐随笔》中说:“为了升斗之禄,八叔仍然不能去享清福,独自一个在南京出任空前绝后的礼乐馆馆长,住在冷清清的官舍里,连张像样的床铺都没有。他睡在一张竹榻子上,一床纸样的褥子,不久便患起腰骨酸痛来,由内子送去两张厚垫加上去才慢慢的好转。那时的南京初尝到胜利的滋味,生活开始奢侈起来。山西路上豪华的邸宅林立着,一幢比一幢美。官绅命妇都穿的是綾罗绸缎,而八叔仍然一袭布衫,缓步当车由礼乐馆走来我家。一碗刀鱼面,或一碗咸菜蹄膀汤,能吃得他老人家捻须微笑,赞不绝口,他绝非故意做作,而真是清贫。”
1947年,汪东与柳诒徵、夏敬观、冒鹤亭、汪辟疆、顾颉刚等任国史馆(1946年12月由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迁台湾)修纂。
与时俱进的汪东
解放后,汪东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又于1950年被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苏州市政协常委、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苏州市委主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等职。1955年夏,汤国黎将章太炎遗骨从苏州墓园启出,由汪东、金兆梓、周瘦鹃、范烟桥、谢孝思等恭送灵柩至杭州,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遗臣张苍水墓旁,典礼甚为隆重。1961年10月。72岁的汪东前往北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会,与周恩来、董必武等合影留念。1963年6月13日,汪东病逝于苏州,终年74岁,葬于吴县越溪陆墓山。
汪东的专著有《梦秋词》(齐鲁书社1985年影印本,附《旭翁壬寅词》、《旭翁癸卯词》、《词学通论》、《唐宋词选》、《郑校〈清真集〉批语》,有夏敬观序,沈尹默、唐圭璋、程千帆、殷孟伦等人跋。)、《寄庵随笔》(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汪旭初先生遗集》(沈云龙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吴语》、《法言疏证别录》等。
舒徐绵邈,情韵交胜
——词人汪东
汪东诗宗李商隐,词宗清真,以词章名世。夏敬观以为“耆卿用六朝小品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美成特行,以张弛控送之笔,使潜气内转,开合自如,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作者深得此诀,可谓善学周柳者也。其最上乘者泯迹蹊径,直入堂奥,意到辞谐,超然神理”。论者又以为汪东之词“控纵自如,顿挫有致,舒徐绵邈,情韵交胜。”能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汪东早年的词作,有描写闺情的题材,有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基本上格调不出柳永、周邦彦,题材多为闺阁、美人。如《浣溪纱》一词:“几曲屏风画折枝,几重廉幕漾烟丝,秋寒深阁未多时。乍见先教移凤枕,临行还倩整罗衣,而今赢得是寻思。”
中年以后,遭逢抗战,身经乱离,感喟国家之多难,伤心旧游之凋零,每有舍身救国之念,吐辞豪放,一改清真旧味。试读其《虞美人 拟放翁》一词:“少年意气吞骄虏,中被儒冠误。闭门聊且注虫鱼,不道鼓鼙声里破安居。请缨肯被终童笑,枉是知鼮豹。研田从此罢佣耕,直拟金戈铁马了余生。”其风格已近辛稼轩、陆放翁。这种风格转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的真实写照。
汪东晚年绝笔之作为《浪淘沙》:“急雨打疏棂,终夜长醒,逢时偏叹百无成。拟学吴儿肠木石,思绪难平。春去未关情,花落无声,闲谈节物始心惊。睡过花朝并上巳, 睡过清明。”词人老去,而依然感叹身逢盛时却百事无成,心惊时光之逝。一个心系国计民生的民主人士形象,跃然纸上。就创作风格而言,已脱去早年之花间、清真,中年之豪放。也许对于时事政治的介入经验在另一方面成为了学问沉淀的催化剂,晚年的汪东,似乎进入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超然境界,元龙豪气,湖海生平,都化作了眼前的风花雪月。
书画家汪东
汪东工书画,书法初习董其昌,继而出入颜、米,有古法。作篆书喜用柔毫,圆润遒劲,有时以篆书笔法入行楷,别有情趣。亦能山水,而画梅尤工。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说:“东喜绘梅花,曾为画家吴湖帆画梅,又画山水扇,湖帆认为书卷气充溢缣素间,非常珍爱。”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上海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的建议,组成了上海市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以汪东为筹备委员,并聘为画师。此后,汪东创作了《多景楼诗画卷》、《唐人诗意图》、《谢朓青山李白楼》、《松溪仙隐图》、《后村别墅图》等画作。
结 语
纵观汪东的一生,早年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世家子弟,原本养尊处优,只因三民主义思想之影响,激于民族大义,遂反戈排满,不顾身家,可谓富贵不能淫。当章太炎被囚北京之时,作为章门弟子,为营救老师上书袁氏,可谓威武不能屈。抗战时枵腹从公,清廉自守,可谓贫贱不能移。解放后以资深民主人士的资格,拥护中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临终犹发“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叹,可谓与时俱进。而学问之广博,才艺之优长,尤为近代以来所罕见。诵读汪东先生的作品,一个多情、多才、多愁、多担当的汪旭初,一个豪气不衰、风流倜傥、“俯仰发长啸,意气自飞扬”的汪旭初,活生生如在眼前。2013年是汪旭初先生逝世50周年,特撰此文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