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雁
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级研究院第一、第二期驻院学者为主体组成的参访团一行十二人,应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之邀,于10月3日成行。现将七日间有关观感简记如下。
10月3日,周二,晨于南京出发,晚间抵达台北,是日天气晴朗
晨五时起床后洗漱、早餐毕,前往南大逸夫馆楼下集合出发。
以大雾,宁沪高速公路关闭,改走国道前往上海浦东机场,终于误机,改签下午二时班机飞往香港。与伯伟、本栋教授同座。于客舱报刊袋偶阅《联合文学》杂志2006年9月号,刊有台湾作家马森先生《旅者的心情》,其中说自己青壮年时经常有机会飞行游历各国,由于喜欢摄影,“总觉得没有把目睹的风光用摄影器材记录下来,竟好像白走了一趟似的”,后来发现:
“最好的记录,还是自己的头脑,而最易于保存的还是书写文字。如果整理成书,即使自己的遗失了,别人仍然可以保有,可惜这个道理发现得太迟了些,不然可以省下不少资金,也更会集中精神好好欣赏各地的风光。其实我从小学开始就有记日记的习惯,旅游的日子,日记簿也总是装在旅行袋里。然而行色匆匆,只能记下些梗概,而不能书写较详细的游记……”
文中所述经验、教训,正可为我此行之戒。马森生于一九三二年,一九八一年曾至南京大学讲学,与陈白尘等先生晤谈。有代表作《孤绝》等。又于杂志中得阅台湾文建会主任秘书王寿来先生《越境的行旅》,曰:“想当年我读高中时,家住台北牯岭街底,离位于南海路的学校很近,上下学骑脚踏车用不到十分钟,徒步顶多半小时”:
“那时,牯岭街旧书店、旧书摊鳞次栉比,好不热烈,论规模绝对不会输给巴黎塞纳河旁的旧书市场。既然是上下学必经之地,不用人引领,自然而然,我就把逛旧书摊变成了日常的休息跟娱乐,家里给的零用钱,几乎全进了旧书摊老板的腰包。在戒严时期,二三零年代的大陆旧版书,全属禁书,旧书业者深怕惹上麻烦,往往会把这些得之不易的奇货藏起来,不是熟识的老主顾绝不轻易出示。他们在行已久,就算是没有太多版本学的知识,也深知物以稀为贵的生意经,一本萧乾写的《人生采访》(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引者注),开价台币几百元算是稀松平常的事。”
鸣蛙能卜稻香,瑞雪可兆丰年。人还未到台湾,先猎获有用资料,似乎预示此台北访学之旅的必不虚行。而“牯岭街旧书店、旧书摊”仍见于今日文人的笔端,愈见旧书之为物,足以凝情成结也。大抵旧书乃求知少年之良伴,见证着他的成长成材,惜缘惜福的知识青年,必然视之为往昔时光的深情寄托也。
此段飞行不过一个小时略多。但见客舱空姐个个光洁而鲜丽,笑容可掬地穿梭于走廊间服务着,给人以殷勤敬业、胜任愉快的观感……晚十一时许,入住中央大学招待所。当飞机掠近台北上空数分钟时,机翼下万家灯火辉煌一片———虽说是第一次亲见你的容颜,可是在心里,大陆与台湾岛之间又何曾有过须臾的疏离啊。
10月4日,周三,参访中央大学,晨有微雨,早餐后即转晴
晨六时许,竟于梦乡中为校园林间啾啾阵阵的鸟鸣声唤醒。睡眼惺忪中,内心却涌起了层层欢喜。
早餐后,与骏飞、成洲等由油松林道环行招待所一小周。骏飞先在草坪上,以大榕树和招待所为背景摄得此行抵台岛后第一影。草坪存其天然模样,周边不施护界,容人漫步踩踏,复于学生生活区惊见大小两犬奔来突去而路人不惊,顿觉困惑,后忽悟中大校园管理原来不强求一律,所以草木优生、动物优游而不与人忤。盖宽松乃有和谐也。
九时三十分,全团成员在王杰副院长率领下,正装前往中央大学校务办公楼,拜晤蒋伟宁副校长等校院负责人。南大方面由王院长全面介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级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发展概况,并赠送此行同人代表作十部、院刊《问题与方法》若干册并有南大北大楼造型的礼品漆盘。蒋校长答谢道,南大学者的著作将由中大图书馆收藏并流通。
随后参观校史馆,约三刻钟。于馆壁图片介绍,知1920年夏,南京高等师范学堂首招八名女生,五十余位旁听生,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女生的高等学府,其功厥伟。接着参观太空遥感研究中心和客家学院。
在客家学院,据丘院长介绍,全世界客家人口预计有一个亿,集中分布于东南亚,而五洲各国所在多有。该学院以培养“高等客家学术研究人才”为己任,系世界上首创之特色文化研究机构,目前正从事“立基于台湾的族群融合关系研究”。10月底,将举办以“全球视野下的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
午餐于校园旁客家风味之“全家福”餐厅。菜肴极尽丰盛,同席主人劝食甚为殷切,据说此乃客家人待客之传统风情也。饭罢返校,见行道树间紫荆花正盛,摇曳中大见风情,色态甚美。
赴中大旧图书馆一楼之艺文中心参观。得见林珮淳女史个人画展———“人工生命:回归大自然系列”。旋赴文学院各有关部门等参访。
先至院两岸关系史藏书室,见架上藏有《百年忆述》,由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凡5册。又有习贤德著《辅仁大学札记》、浦薛风著《万里家山一梦中》和胡耐安著《六十年来人物识小录》等。
再至性别文化研究室、人文研究中心、应用伦理研究中心、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室参访。于应用伦理研究中心,见墙壁上贴有一纸,上书:“工作伦理:诚实,效率,责任,学习,团队。”于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室,得见郎静山所遗大宗中国老照片已经整理洗印成册,又有不少作品已经数字化,可网上查阅。
与中国文学系教授座谈,主任杨祖汉教授致欢迎辞。出席者有王力坚教授、王次澄教授(女)、丁亚杰教授、杨自平教授(女)、吕文翠教授(女)。王力坚教授携新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年6月版)赠伯伟、本栋,自谓本书乃其“二十余年学术生涯之大略总结”。
晚宴于桃源县城之“香江美食城”,同席为蒋校长、李教务长、张总务长、王教授等,邻席为许院士等。宴后作别中大诸公,坐车转往台北新生南路三段30号之福华国际文教会馆,台大高研院林执行秘书(相当于副院长职位)建甫先生带院务助理张小姐淑君、赖小姐慧玲等迎候已久。入住504室后,旋与王院长、周处长、马主任、成洲、伯清、骏飞等,沿新生南路向罗斯福路,也即台湾大学校园南沿方向散步游观。
于罗斯福路“公馆站”之交通示意图上,见标识有“公馆旧书城”、“古今书廊”等旧书店、二手书店方位,为大陆所不可见,不觉为现代化之台北能容留旧书铺占此一席地而于心底喝彩。穿行于路旁小巷,但见小吃摊店及一间店面之杂货铺林立,攘往熙来,人头攒动,“环校园经济”好不热闹!转入汀州路,惊喜发见“公馆旧书城”、“古今书廊”店招寂寞于灯火灿烂间,决意得空即至一访。
返回时经由台湾大学正门而入,旋从侧门逸出,同人笑谓“做了五分钟的台大过客”。
10月5日,周四,参访台湾大学,上午时阴有微雨,下午转晴
于会馆早餐后,近九时至台湾大学校园参访。见椰林大道何其挺拔何其空灵,同人纷纷于微雨飘潇中留影。
旋由张、赖两位助理导至台大旧总图书馆改建而成的校史馆参访,与傅斯年像侧合影,并于依旧保存完好之旧总馆阅览座位上留影。乃后参观校图书馆。毕,本栋兄提出行程中应挤出半天至一天时间到馆阅览,查找所需学术资料,所言甚是,当即于言辞间顺势推动此议。
台湾大学前身为日据期间的“台北帝国大学”,创立于1928年。光复以后更为现名,乃是台湾历史最为悠久和学科最为齐全的大学。李校长嗣涔将“台大精神”表述为:“追求教育卓越、研究卓越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坚持追求真理,包括了对人类前途、社会发展以及宇宙真相的探索”,“重视全人教育,兼顾专业知识与人文涵养,学生们要熟读经典、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同情心,用以恢弘他们的见识与提升他们的气质。”皆非空言而有实践之地。
至2005年10月18日创立之台大高研院所在楼宇,副校长兼院长包宗和先生已与林执行秘书、叶德兰执行秘书一干人在迎,于是合影留念。全体落座于会议室后,包院长介绍高等研究院学术架构和活动、研究计划,其中已由许、杨(国枢)院士主持之第一期、第二期“脑力激荡会议”,以激励对话,造就互动,发掘潜力,追求卓越为理念,旨在促成跨领域共识;又,近期立项有“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全球化研究计划”、“东亚民主研究计划”和“东亚法治之形成———对东亚法治理论、体制与实践之整合法学研究”。看来该院目标和路径已有成竹。
双方商讨两高院未来合作计划,具体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的协定》。
许先生即席致辞,言词极为恳挚,闻之动容。略云,于晚年以衰老之躯,亲见台大、南大两高研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合作起步,并互为交流,至感欣慰,当倾尽余力支持之,乐望其成,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之高研院以相颉颃。中华人文学术研究之重振,庶几有待也。寄望坚持二十余年后渐成气候,届时“家祭毋忘告乃翁”也。
午间简餐“蚕居便当”于会议室中。毕,即赴校园农场旁“自由之丘”咖啡馆,各位学者与先期所约之学者对象自由交谈。乃与志强与台大资讯管理系主任黄慕萱教授、陈书梅副教授交谈,并导至该系图书馆暨行政教务楼参观留影。
陈女士曾复我一邮件未及见,旋打印示我,赠其《中国读书大辞典》、《徐雁序跋》,以及《问题与方法》各一册。彼赠我久念中之书———李志铭先生所著《半世纪旧书回味:从牯岭街到光华商场,1945—2005》(群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封面已饰有“中国时报2005开卷好书奖”标志。前勒口印刷有本书作者硕士论文答辩试导师、台大社会学系教授孙中兴先生序言中的评语。
我此行试图联系上李志铭先生,彼回应可约在“旧香居”老板处一见,惜无暇前往。四时许流连于鹿鸣堂周边,沿栾树道前行拍摄校景,见台大管理学院建筑殊为气派。傍晚与隐地先生通电话,知其不日将飞至杭州,行程十分匆迫;欲挤一公休时间请饭,余闻言即逊谢之,以来日方长,另谋机缘为辞。话罢不觉忧虑所携书物,不知委托何人可予转交也。
五时许回返会馆,旋赴台大高研院假址仁爱路三段160号福华大饭店三楼“江南春·春兰厅”之正式宴会。南大参访团12人外,有台大文科诸位主任、文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高等研究院院长、执行秘书、助理,更有许院士、胡佛教授、黄俊杰教授、朱云汉教授,以及《中国时报》王健壮总编辑、倪炎元总主笔和余纪忠先生女公子余范英小姐。
晚宴归至会馆,旋又与同人出外散步。与昨夜反道而行,由新生南路拐至和平东路,止步于建国南路旁一小咖啡店,凡八人闲谈为乐。
十一时返,念及台大中文系老主任台静农先生(安徽霍丘人,1902—1990年)“歇脚庵”原在台大宿舍区温州街小巷,提议顺道游观,见道旁三两株椰树挺拔独立,顿发余生已晚、墓木如拱之悲。
归会馆客寓后,以咖啡因发作,小集于对门伯清室,骏飞以“何谓‘时间’”之命题质询亚军。亚军、骏飞往复讨论至一时许,相持不决。终以大困乏,哈欠连连,争辩两友方散回各屋就寝。旁听之余有所感焉:
“动物是本能的,当是无理智的;人物也是本能的,但还须有文化的;
动物是现实的,当是无理想的;人物也是现实的,但还须有理想的;
动物生活在空间之中,只顾及当下;
而人物却在空间之中想着时间,不仅惦记着过去,而且还思虑着未来……”
或如古人云“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者是也。民间所谓“当牛作马易而做人难”,难在须有文化有理想有时间观念也。
10月6日,周五,游观阳明山中名胜,晴热,是日中秋
上午9时半,由叶德兰教授随车导至台北士林外双溪至善路二段之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适有《黎民之初:院藏台湾原住民图档文献展》,以十八世纪原住民分布图和原住民画像、巡边纪实、镜头人生四个单元,选展地图、画像、版画以及有关历史文献,呈现其风貌。柜中陈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皇清职贡图》一页:“台湾自古不通中国,本朝始入版图。番民有生、熟二种……”,同人以为此乃展览者有意为之,至于用意在强调“台湾自古不通中国”呢,还是“本朝始入版图”,却莫衷一是。我以为此乃故宫博物院专家所为,则当以渲染后者为是。
又有《典册载籍:古代图书精华展》,分为“认识古书”与“古书欣赏”两单元,以实物展示形式说明中国图书发展史,印刷字体之变化,以及古书华美的装帧和精美的插图,由于时间匆迫,只能遗憾地略看一遍。解说员为一位前来故宫博物院做志愿者的中年女教师,解说伶俐,如数家珍,闻听众来自大陆,随即表示其素以未到宁波天一阁一游为憾。
随后导至青铜、玉器展览处,见一座唐灰陶加彩仕女俑,众人赞叹不已。乃请解说员予以导赏,知此盛唐仕女俑,面如满月,体态丰腴,大髻宽衣,雍容娴雅,充分体现线性之美。随口询问解说者做此“志工”(志愿工作者)何为?答曰心中喜欢,可时常优先到此观赏,熟悉历代珍宝,再回课堂讲课时便也就有了“道行”。
午餐由林建甫教授陪同用于顶厨国宴餐厅,随后导游于阳明山中。午后发一短信回家贺中秋之节。先至半山腰之林语堂故居纪念馆瞻仰。其屋为林语堂先生(福建龙溪人)生前最后十年之居所。
……因昨夜宴会后伯伟教授病酒,今夕王院长为答谢台大林教授热情陪导,乃出面劝酒,慷慨豪饮,诸同人纷纷响应热情跟进。林教授子女有三,是餐放弃团聚家宴而陪饮远客于山中,实令同人感动。席罢,林教授所携台湾名酒“金门高粱”两大坛(凡四斤)畅饮一空,尽欢而返。随车出山时,但见台北城里灿烂灯火,已在两眼朦胧之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由当空满月,想见两岸至今暌隔,不觉心头一黯然。
7日、8日,为周六、周日,随台北雄狮旅行社出游台中,以路堵,8日晚十时许方返回福华文教会馆。
10月9日,周一,在台北,晴
早餐后摄得台静农先生旧居所在之温州街一带照片多帧,有意外收获。
尚忆十年前冬天,读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先生所编《回忆台静农》,心有所感,曾作书评一文,收录于《雁斋书灯录》之中。
当年我独对台先生所居四十余年之“歇脚庵”最予寄怀,乃是基于其女弟子、台大中文系教授林文月诸人的深情忆述,当日即对此“温州街18巷6号”满怀神往和遐思。据韦文康、韦顺《台静农传略》披露:台先生于四旬以后直至年近八旬,“处人处世分外谨慎,也绝少为文”,“安案乐志,卓然独立,毫不为世俗名利所动”。据说在其弟子群中口耳相传的逸事中,有一则云:“他讲授文学史的当年,手上也有一部自己撰写的文学史,但始终不肯拿出来。多家出版社向他争取出版,他始终说未臻完善婉拒了……”
此行寻访,尽管理性提示我,林女士笔下那间原先“铺着八张榻榻米的纯日本式房间”早已不可复见,而且据大陆都市规划往往成片拆迁的见闻,恐怕连温州街的旧风情也渺然不能踪迹了。更何况姗姗来迟至于今日呢?
早晨的温州街,依然僻静而洁净。于街口竟寻得日式老屋多幢,亟摄下多影以寄遥思。你这黑瓦大屋顶,该曾惯见拎着书自南门市场归来的台先生罢?他的所谓“歇脚庵”也不过是同你一般的造型罢?那么,同样的空间下,一座老屋的价值差异何在呢?难道不是地段,不是面积,而是曾居主人的人文辉光和精神魅力吗?……
旋与伯伟、本栋等同赴台大图书馆查阅资料。
经一楼参考咨询台馆员女生相助,知所需图书皆在二楼和四楼也。于二楼架上得子敏《在月光下织锦》,书中所收有关之文章凡三篇:曰《旧书摊随笔》,曰《“书河”岸上》,曰《再见,旧书街》。另复印得三篇有关文章为:亮轩《榕树下的旧书生涯》,子朴《台北旧书业史话》,魏子云《牯岭街的书市及其他》。
其中魏先生文章曾经委托阎生燕子、江生少莉由南京、北京有关图书馆寻找不果,今存此觅求之心,竟于《文学的台北》(洪范书店1980年5月版)一书中寻得,心花顿时怒放。原来这是一篇写于一九六八年的散文:“台北的旧书市场,现以牯岭街为麕集中心。如今‘牯岭街’三字,业已成为台湾旧书市场的一个代名词了……你我今日如想在旧书摊上寻得一些什么,牯岭街便是你必须一去巡礼的地方……”
可见彼年代正牯岭街旧书市集鼎盛期也。十余年后,周啸虹在《没落的旧书店》中写道:“二十多年前的牯岭街,虽不能和北平较一日之短长,但仍然可以搜罗不少好书,那一条街,沿街而摆的,都是旧书摊……而旧书摊的主人,也颇有书卷气,不论你买与不买,他都会很友善的接待你,许多老主顾的脾气,他也弄得很清楚,一些好书,他会为某些特定的顾客留下来。在那一段期间,牯岭街上的旧书摊,是会找到一些好书、绝版书的,尤其是重要的日文参考书……当年的牯岭街,确实给不少没钱买新书的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文学的台北》由杨维中设计封面,其书前后勒口介绍本书道:“台北,市名,在台湾省之北部,四面环山,淡水与基隆河映带左右……本书收最近三十年国人生于斯食于斯的感触写景小品约四十篇,深入描写台北的动态和静态,名城风采,允为大海瀛洲的瑰宝。文学乡梓,两相辉映而不朽。”
傍午整队前往中央研究院参访,乃此行最后一站之正式访学,由主研文学、经学和哲学之文哲所负责接待。至则先餐叙于中央研究院餐厅。招待方主人为精研诗经、四库之专家杨晋龙副所长,一身夏日短打装束,尽现其动态学人之散漫风格。
二时许,至文哲所二R204会议室,所长、宋明理学专家钟彩钧博士主持座谈,出席研究员有经学研究专家蒋秋华、古典文学专家廖肇亨、明清文学专家严志雄、魏晋玄学专家周大兴、哲学专家江日新等,久闻《国际汉学论丛》主编林庆彰博士其名,今日得见其坐于首席。获赠《中国文哲学研究集刊》第28期等资料。
会议室悬两镜框,一为癸酉冬吴大猷录朱熹语所书之字幅:“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又一幅为乙亥仲春王叔岷书:“澹泊襟怀乐自然,不崇华饰不虚玄。但求行己而无愧,未敢浮夸望圣贤。”
交谈两小时许,林先生等于“域外汉籍”概念颇多探讨。我则于《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人员简介文字中发现,除陈述自己学术来路、治学心得外,尚有余情散志之文字,表达其旷达不羁的情怀,不觉为其吸引……
于是询诸钟彩钧所长,其自述中所谓“读书不要太紧张,研究工作事关饭碗,固然必须认真面对,但也常检拾到零金碎玉,为生活增添不少情趣。理学家给人严肃枯槁的刻板印象,其实有趣的片段还是不少的。这是附带的心得”数语,是否“夫子自道?”彼笑而释之。
随后导至中研院后山之“胡适公园”,园依小丘而建,安静肃穆,于亭中可俯瞰中研院落。胡适墓有“智德兼隆”四字以为表彰。又见董作宾先生墓。见吴大猷先生墓,有中研院所立碑铭:“治学以恒,诲人以诚;巍巍夫子,士林共尊;功留宝岛,情归故园;哲人虽萎,典范永存。”诸公身后有此一“位”,皆因生前于社会有过大作之“为”也。
晚餐由禀持素食之叶教授于“春天素食餐厅”招待自助餐。见店堂内折页之素食宣传广告印有两语:“心宽无烦恼,素斋健康好;食物重环保,仪礼气质好。”知该餐厅已有七年成长史。叶教授性情温婉,颇有风仪,殷勤待客,使人如沐春风。
餐毕出门,忽见台湾师大旁之“茉莉二手书店”,与同人购旧书多册。旋打车至诚品书店敦化南路总店。于店中盘桓三小时许,翻阅陈正祥《西北考察记》,邱炯友、周彦文主编《五十年来的图书文献学》等书,量力购得赖声川所著《创意学》,熊秉真所著《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等。三楼门厅中心处赫然见“阅读”、“出版”两展示架(图书馆学类书籍),正与专业教学研究方向附焉,乃倚柜留影。于此得法国“年鉴学派”代表学者费夫贺与马尔坦合著的《印刷书的诞生》,以及《台湾书店地图》等书。
此行也,凡倾囊付出新台币二千余元,购得新书六册。同人莫不叹息书多价贵而囊中羞涩,但仍各尽所能,大购其书,手提包裹而归。可见高研院诸同人重学问轻钱财之本色也。
10月10日,周二,大逛台大周边旧书店,寻访尔雅出版社社址,晴
早餐后借得志强所携新台币若干。旧书店逛一天下来,复又倾囊而尽,仅余两枚五角硬币矣。大抵是日购旧书总花费,凡新台币二千余元。
吾辈今日连续奔寻台湾大学周边之若干旧书店,而“古今书廊”为预期目标中的最后一家,为时已近黄昏,至此已无心恋战淘觅,于是匆忙辞出,提着大包小裹,急忙打车赶回会馆。汀州路上,大学口里,早已是红灯绿光,车水马龙了。
今日又寻访得隐地主持之尔雅出版社社址,四肢疲累至极,内心却殊为充实。
近七时晚餐,许先生夫妇招待自助餐于会馆。许太太特意自家中带来产自台南的名果“文旦”,招待我们品尝,说是在大陆不易吃得。其味甘而清香,食之甚佳。
晚十一时半,由电视报道得知“红衫军席地露宿忠孝西路,马路变红路”,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以台北市长身份发表谈话,呼吁“民众行动应在今晚适当时间结束”,至少宜撤退至政府当局备案同意之集结地台北车站广场———因次日公休假期结束,忠孝西路乃是公众交通要道也。为此,警察将在规定时间十二时左右,将以“柔性劝离”方式先行说动;至于“硬手”准备,已有“预案”云。
10月11日,周三。早晨台北出发,午间转机香港,由上海回到南京。
晨五时半起,开看电视,得知旧闻:“镇暴警察驱散静坐民众”,竟无暴力冲突发生。
六时许,包院长及其秘书亲自到达会馆前送行,并由许助理代表院方到机场送行,其周至令人感动。至此,台湾七日访学之行圆满结束。
经由香港转机上海。在香港机场书店,购书一种以为纪念。机停上海浦东机场,院办公室陈勇硕士已由南京大学带车候接。因路堵,车行甚缓,至沪宁高速阳澄湖休憩区方得晚餐。
一路上,吴教授迫不及待地在随行电脑里整理台湾之行照片。其昨天所摄施明德发动“天下围攻”街头抗议民众种种场景,最受同人青睐。诚然,人情温婉、环境和谐的绿色台北,与抗议民潮自发而成的“红衫军”染红府前马路的赤色台北……大红大绿,是我们此行留下的至为深刻的社会印象之一。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60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