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神策门
发布日期:[ 2014-11-18 ]
点击:[ 5083 ]
万 东
日前,南京23公里明城墙全面贯通开放,古老的明城墙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必选之地,其中特色鲜明的神策门更是游客盈门、人头攒动。南京民间有句顺口溜:“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栓朝外插。”意思是说,在南京的明城墙中,内城有十三座城门,外廓有十八座城门,其中有一座还是“一个门栓朝外插”的,而这座“一个门栓朝外插”的“另类”城门指的就是原汁原味且又有点神秘的神策门。
神策门留下的两个唯一
神策门,顾名思义,神灵策划的城门。据考证:明初,建造神策门时,附近驻防着一支名叫“神策卫”的军队。有观点认为:神策门以神策卫而命名。果真如此吗?民间则另有一种说法:神灵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基(伯温)是也。刘基(1311年-1375年),浙江青田人,身怀异才,有孔明再世之称,辅佐朱元璋十多年,但刘基“性刚、扬善、嫉恶。”晚年遭陷害,于洪武4年(1371年)告老还乡,冤死于洪武8年(1375年)。
那么,何为“一个门栓朝外插”呢?就是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中唯一一座将瓮城设在城外的城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门栓插在外面。
建神策门时,刘基认为:以其地形,如果像其它城门一样,将瓮城筑于城内的话,城内高地就会被围入瓮城之中,这样不仅不利于防守,出击也会受到影响。经过深思熟虑,刘基决定采取完全有别于其它城门的建法,将瓮城设置于城外,又因地势所限,不能像其它城门那样规整对称,城门与瓮门也不能在一条直线上,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城门与瓮门只能依山势缓缓蜿蜒,迂回曲折,交错而置,最终建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的瓮城中,十二座都只有一个洞门,唯独神策门的瓮城设左右两个洞门。刘基认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除应具备固守功能外,还必须利于出击,故置东西二门,平时只开一门,另一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时才可以打开。刘基还认为:神策门虽属荒僻之地,但它突兀于玄武湖边,北面紧临红山和幕府山及长江,军事位置十分重要。
朱元璋登基以后,怕自己死后,子孙镇不住前朝元老,为了世世代代继承皇位,在坐稳江山以后,便开始一个个枉杀功臣,军师刘基首当其冲,成为被枉杀第一人。刘基为奠定朱姓江山功劳最大,朱元璋心里明白,又于心不忍,隐晦地以“神策”城门命之,以为纪念。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人对刘基的怀念和人格上的敬意。而刘基在神策门的设计中留下的两个唯一,不仅充分展示了刘基的军事智慧和才能,还凸显了朱元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尽其险的建城思想。
明城墙上唯一的百年城楼
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在当初建造时,每座城门上都有一座壮观的城楼。600多年风雨过后,这些城门或毁于战火;或自然坍塌;或人为的因素被拆除了,现仅存4座,它们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清凉门和神策门,而留下城门门楼的仅有神策门一座。不过,明代建造的城楼已为清光绪年间复建的城楼所取代,屈指算来,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史料记载:光绪18年(1892年),因南京明城墙已经历太多的战火和自然的风蚀,城墙墙体、城门及城楼陆续出现坍塌,到了不得不进行维修的程度,两江总督府在呈送朝廷的奏折中,除了提出对城墙墙体和城门进行修复以外,还提出了城楼“必须重新起造”的方案,但鉴于资金不足,该方案提出不以原明城楼为基准,而是缩小规模,参照淮安府城门楼的式样,分上下两层,砖石为墙,以节省资金。
工程告竣后,经测算,13座城楼用白银10178两,平均每座城楼仅花费783两。具体到神策门,门楼双檐翘角,古色古香,其规模虽不如北京明城楼那般气势恢弘,但也可称得上雄姿不减当年。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重建城楼的同时,还完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券门、瓮城、垛口,及明代高约九米、外包约五毫米铁皮的大木门、千斤闸石槽等一系列城门、城楼设施,并奇迹般地保存至今,使之成为现今南京明城墙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也使这座明代城墙上的清代城楼成为唯一的一座百年城楼。
清代改名得胜门
明末清初,明将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中屡战告捷,于是谋划进攻清政府的华东重镇南京。顺治16年(1659年)5月,郑成功率领十数万大军及500余艘战船,联合浙江明将张煌言挥师北伐。一路乘风破浪、所向披靡,克瓜州,陷镇江。6月,再克仪征、江浦、六合,芜湖、溧水、高淳各城清军则在郑军兵临城下时举起了白旗。至7月初,仅剩下南京一座孤城未克,而守城的清军早已是紧闭城门,不知所措。
就在守城清军一筹莫展之时,被俘的清将朱依佐从瓜州逃到南京,他向两江总督郎廷佐献计道:“海贼虽猖獗,其军队不过数万人,船只也不过数百艘,没什么了不得的。为今之计,宜速派使臣,用卑词诈降,骄其士气,争取时间,作好防守,再调集救兵,当可解金陵之围。”郎廷佐连声称是,于是一面飞召崇明总兵梁化凤紧急救援,一面派能言善辩之使臣赴郑营中诈降。清使臣对郑成功说:“按清制,守城超过30天易手,可不罪于守城将士妻小,今守城官眷俱在北京,请求宽限30日,届时一定会大开城门,迎接大帅。”
在等待清军投降期间,上至将军,下至士卒,因无战事,松懈麻痹,或四出砍柴汲水,或涸泽而渔,或以赌博为乐。听信诈言的郑成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便于7月12日率众部下祭拜明孝陵,7月14日又轻率地让部下为自己操办起35岁生日。
7月21日夜,郎廷佐和梁化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悄悄挖开封闭已久的神策门,出奇兵,大败郑军于神策门下。23日凌晨,守城清军侦知郑军因调防而立足未稳,再出奇兵,其中一路绕道郑军背面,与正面突袭的清军形成合围之势。郑军仓促应战,又因指挥失灵、失误,郑军伤亡残重,溃不成军。郑成功在随身侍卫护送下,败退至江边船上,遥望陆军披靡不堪,只好带领水军飞帆而去。
南京之战,郑成功登陆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为纪念此役,顺治帝下诏将出奇兵、旗开得胜的神策门改名为“得胜门”。
民国期间再改名和平门
1927年,南京市政府认为南京城门名称大多具有封建意识,不合时代朝流,呈报建议改朝阳门为中山门,仪凤门为兴中门,海陵门为挹江门,神策门为和平门,丰润门为玄武门,聚宝门为中华门,正阳门为光华门。在得到批准以后,南京市长刘纪文便函请民国要人书写城门匾额。被邀的有蒋中正、于佑任、蔡元培、谭延闿、胡汉民和戴季陶六人,其中“和平门”由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胡汉民书写,并镶嵌在神策门之上,如今80多年过去,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神策门不是交通要道,自建成后的数百年间几乎都处于封闭状态。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由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改造为大型油库,此后的七十余年间,神策门一直被军队作为油库重地使用,也正因为军事禁区的特殊性,从未向公众开放,才使得这座六百余年的明代城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南京明城墙中最为神秘的一座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