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毁灭与重生之间
发布日期:[ 2015-03-09 ]
点击:[ 4852 ]
吴振宇
周末去了一趟宝林禅寺。
宝林禅寺位于常州市武进春秋淹城遗址西隅,它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它雄伟的建筑,也不是它威严的佛像,而是它的历史。据该寺主持介绍,宝林禅寺建于梁武帝萧衍时期,在历史上几度毁灭又几度重生,始有今天的规模,实属不易。
回去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发现宝林禅寺前后有四次大的浩劫:第一次是北宋时期宋徽宗年代毁于兵火,到南宋才得以重修;第二次是元末毁于战乱,到明朝经洪武、永乐、正德年间的三次大修扩建,鼎盛时殿宇达1408间,名誉中吴,留下了“隔岸时闻馨,穿林始见僧”和“寺隐东林石径斜,钟声杳杳隔烟霞。红尘不到云深处,敲落青松几树花”等千古传颂的诗句;第三次是清同治年间毁于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乱,宝林禅寺被毁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至清光绪年间始修复了十之一二。第四次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华,宝林禅寺仅剩的百余棵参天古树也遭砍伐,至新中国建立后仅存殿宇三十余间;到1958年这三十余间殿宇也遭到破坏,大多夷为平地,改作农田,最后仅剩三间房屋作为生产队的仓库。这一次的毁坏相当严重,不仅建筑没有了,连佛事活动也完全停止了。直至1995年,历经浩劫的宝林禅寺才开始了重建工程,历时20年,一座占地二百余亩巍然壮观的唐风大丛林的首期工程在原寺旧址宣告落成,宝林禅寺得以重现生机。
综观宝林禅寺的历史,毁灭和重生似乎是它的两条主线,毁于苦难,生于希望。在毁灭和重生之间,是一次又一次困境中的崛起,绝境中的图存,是从无尽的苦难通往幸福安康的太平盛世的希望。
宝林禅寺毁坏甚至毁灭的几段历史,都是国家面临严重危机、百姓流离失所的战乱年代。北宋到了宋徽宗时期,内有宋江、方腊起义,外有契丹建立的辽国、女真建立的金国的威胁,最终金军攻入汴京,虏获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而去,史称“靖康之耻”;元末则是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在今天的南京、常州一带,分别驻扎着朱元璋和张士诚的部队,两支义军共同反元又相互争斗,不太清楚宝林禅寺当时是毁于哪一方之手,总之当时常州是主战场,富甲一方的张士诚兵败被俘被杀;到了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部队攻克常州,四年后清军刘士奇、王永胜、刘铭传、张树声等部又在英国军队配合下攻克常州,两次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常州城内许多建筑设施包括御书楼、先贤祠、同仁堂、普济堂、常州府学、县学、延陵书院等均遭到严重破坏,且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胜利后均进行了烧杀抢掠。上世纪的1937年年底,日军攻陷常州,其第十六师团对常武地区进行了大屠杀,奸淫虏掠,无恶不作,当地人一个月内仅掩埋尸体就多达4000余具,能够统计的被烧房屋高达9000余间。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数不清的苦难像一粒粒细小的沙粒,渗入了时间的缝隙里,经过一茬又一茬时间的洗礼,渐渐地变成泥土,孕育新生,充满希望。宝林禅寺作为四次毁灭又四次重生的历史见证者,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甚至我们这个民族顽强的、不屈的生命力,它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寄予着普通百姓对太平盛世和幸福安康生活的艰辛努力和不懈追求。
于苦难中来,到辉煌中去。
今天我们中国,以年GDP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世界第三的日本一倍都不止,我们的高铁和建筑工程走向世界,我们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一个属于中国的辉煌时代即将来临。
在宝林禅寺的门口,新修了两座石桥,一名大悲,一名大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困惑于两座桥的名字有何含义。书至此处忽然顿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许这两座桥正好预示着从苦难到辉煌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如果说大悲预示着苦难,那么大慈就是化解苦难、普渡众生的希望之桥,这座桥正一步步地引导着我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