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甲子的缅怀——怀念乙未反割台抗日英雄杨泗洪
发布日期:[ 2015-11-12 ]
点击:[ 6321 ]
苏衍坤
宿迁有个马陵公园,是一处集中承载宿迁历史文化之地。我读初中时就听历史老师说,马陵公园曾有杨公亭,亭有楹联:“沂泗如襟,黄运如带,横贯十三州,独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项,败倭有杨,上下两千载,同生一地两英雄”。老师告诉我们,联语提到的是宿迁最著名的两位英雄:楚霸王项羽和保卫台湾的杨泗洪。那时我年纪小,觉得很好奇:“败倭有杨”是怎么回事?能与灭秦项羽并列的是哪位大英雄?
直到今年8月26日,我作为民主党派人士代表,参加了“民族英雄杨泗洪抗倭卫台殉国120周年座谈会”,倾听了杨泗洪曾外孙陈鼎翔的娓娓讲述,才解开了儿时的谜:这位英雄就是“宿迁名人”杨泗洪。
历史回到19世纪末,清政府腐朽无能,甲午战败后,于1895年4月17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不仅对日赔偿白银二亿两,而且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消息传到台湾,全岛悲愤至极,“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随即,清政府派特使赴台办理交割,谕命“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官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自此,日寇自台北南侵,“接收”台湾,一路烧、杀、淫、掠,罪行罄竹难书。
此时,驻扎台南的著名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和受命节制各军的前署台湾镇总兵杨泗洪,成为抗日保台的中流砥柱。杨泗洪,字锡九,号茂龄,1847年生于宿迁城彤华街,1884年中法战争中随淮军名将刘铭传渡海戍守台湾,屡立战功,任镇标左翼统领,后任台湾镇总兵。就在官员纷纷离台,日军从台北疯狂进攻台中台南、多地失守的危急时刻,刘永福、杨泗洪及官绅等十八人歃血为盟,誓死不离不弃、保卫台湾,宣言“诛台父犹如我父,戮台母犹如我母,辱台女犹如我女”,并布告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旋即杨泗洪作为节制黑旗军及各路义军前敌总指挥,毅然率部北上,每战必先,奋勇杀敌,时称“黑虎将军”,威震敌胆。
1895年夏天的台湾,正值暑热。杨泗洪军士饷械奇缺,但面对强敌,始终同仇敌忾,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接连克复安溪、云林、苗栗。“禽斩日酋戈藤文录、式武却哥哥、武生謅邪等……割彼首级,高悬军前示众,日军震惊”。杨泗洪率部乘胜进攻,9月,围攻大莆林。“至9月5日夜,在大莆林的日军已被围困整整三昼夜,且与后方的联系已断,半点接济全无,决定北撤”。是夜,杨分兵埋伏于大莆林外,夜袭日军,自己“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引百余人大呼而入,纵火四起,敌人大惊,踉跄奔出,出则被我军截击”,日军仓皇败退,义军一举收复大莆林,杨泗洪带兵乘胜追击,“大呼杀贼,箭急飚驰,直陷其阵”!途中腿部中弹,但他“裹创督战”,带伤冲杀数十里,“血战二昼夜”,一直把日军追击到落虹桥(又称大马岭),杨泗洪于激战中负伤。在生命垂危之际,杨泗洪仍嘱咐部下:“我今虽死,军中切勿发丧,仍标旌旗如故,舆柩先行,诸军既退,务必退而成军,退而能战”。
当夜子时,189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杨泗洪壮烈殉国。大莆林之役,成为日寇在侵台过程中遭遇的最为激烈的一次抵抗。《台湾地方史》说:“大莆林的胜利,再一次打乱了日军的进军计划,日军伤病累累,暂时无力南进。”台南人民听说杨泗洪为国捐躯,万民迎送,巷哭道祭。这些历史事实均明确记载于《甲午战争史》、《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台湾省通志》等书中。
杨泗洪本不必选择这条道路。作为戎马多年的将领,对敌我力量的悬殊,他自然洞若观火。但是杨泗洪出身素来民风尚义的宿迁,自幼“任侠尚气”,“性倜傥”,“好救人危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突破了“忠君”的思想藩篱,选择与惨遭荼毒的台湾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绝非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他长期积蕴恪守于心的道义使然。
120年过去了,当我驻足于宿迁城南的杨泗洪墓地,不禁为不熟悉家乡英雄的事迹而羞愧,查阅史料才知道,两岸人民没有忘记他,1968年台湾“内政部”追认杨泗洪为“抗日殉难烈士”;2015年6月,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他的事迹入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
掩卷追思,我仿佛看到120年前的那一夜,那位黑虎将军,战衣如铁,怒目圆睁,奋不顾身,冲向日寇,血染林间,死不瞑目。而今天的海峡两岸,人民依然在共同期盼:像120年前那样,同仇敌忾、携手并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