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与母亲闲聊儿时美食,提及我家乡的地方特产——绿团子。去年清明时节,闲居南京东郊,母亲便说要做一回绿团子,这让我欢欣鼓舞。原来在回乡祭祖时,母亲即在乡间友人那儿觅得原料,节假时待我空闲,便想祖孙三代一起重温儿时记忆。
母亲是个勤俭之人,近年时居南京,仍念念不忘常州乡下老家还留有的那几分菜地。数月未曾还乡的母亲每每看到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常常叹息,觉得甚是可惜。想来也是,在其来宁之前,每日于田间劳作,晨起摘菜上菜市,卖得数元数十元不等,便欣欣然,积得数百元即嘱兄长存于银行。长年累月终结得薄产数千,自思尚为自食有用之人。此为七旬农妇,其勤俭持家之风范,为我后辈之楷模。
而在我的家乡特色绿团的流行,大概局限于无锡、武进和宜兴交界的丘陵地带,沿太湖西南岸几个集镇的范围,与目前美名远扬的阳山水蜜桃分布的区域相同,此地还流行着吃乌米饭的习俗。绿团子这一说,也仅限于我乡,而青团更为大家所熟知,以致于长期以来,我对于青色和绿色的界限都模糊不清。与流行于市间的青团不同,绿团子最关键的辅料不是用艾草或青麦,而是用名曰绿苴头的植物。绿苴头是乡民在夏末,趁树叶最嫩最茂盛之时,采集了苴麻(据《本草纲目·大麻》称:“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的叶子,洗净后在生石灰水中沤成的。密闭存放在瓮中,放在后屋阴凉地方存储,待半年后,到过年之时,集市才有售卖。
久居乡下的母亲每年年底都会做数百个团子,而最拿手的必然为豆沙馅绿团子和萝卜馅团子。记得儿时过年时,母亲居住在常州和无锡城里的两个姊妹回外祖母家探亲,这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刻。她每每都会拿出精心制作各式的团子、年糕和自产的大米相送,以感谢两个姊妹对其多年来的接济。那种淡淡的绿团清香,竟承载着母亲姊妹间最淳朴的亲情。所以在母亲眼里,以亲手制作的绿团子送人,这是她最能表达感谢之情的方式了。这两年居住在城里的母亲,每年过年前都会嚷嚷着早日回乡,想必是赶着回家,完成她过年最重要的做团子任务了。
犹记得第一次在南京城里做绿团子的情景。公寓内的厨房空间,不似农村大灶,处处透着局促的尴尬。但看母亲那架势,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平时细声软语的母亲,这次就像斗志昂扬的“司令”,指导着在一旁搭手帮忙的我。
红豆取自自家菜地出产的赤豆,高压锅内煮烂、掏碎,滤去豆皮,以纱布将肉质沉淀、收集。稍待干燥后,倒入炒锅内,并加以白糖,少许猪油,炒熟后盛出备用。将存放于冰箱的绿苴头拿出解冻,取来在农村加工碾碎的糯米粉,调以适量的籼米粉,与绿苴头以一定比例混匀,将烧开的水掺入,反复糅合。而糅合米粉的过程是个力气活,当然这次是我的任务了。母亲在旁边指导,一边掺水一边观察米团的颜色变化,这是判断糅合程度的标准。待米团糅好后,趁热将其用厚厚的棉布包裹保温,以保持米团的柔韧。母亲取出一块米团,糅成条状,以刀切成小团,包上豆沙。团子的形状和颜色一般是约定俗成的。豆沙绿团子一般会弄成半圆馒头状,而萝卜馅的团子一般是不加绿颜色的,就是白色米粉做成,但形状一般为头尖的宝塔状。
就在这时,母亲抱怨自己年老忘事,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因为她忘记去河边摘取芦苇叶。而包成的团子在上笼蒸煮的时候,一定要在蒸笼底部垫以剪成段的芦苇叶,芦苇叶和绿团在高温的熏蒸下,会散发出更加清新的香味。而在儿时,这个事都是由我包揽的。记得儿时,年底常会下雪,在偏僻的河道边,长着野生的芦苇叶,我会走过覆盖白雪的麦田,选取尚未完全枯黄的芦苇叶根部,用剪刀剪断。由于芦苇长着锋利的叶边,并伴有细小的尖刺,记忆中,自己再怎么细心,都会在手上划上几道口子,这也许是享用美食必须付出的代价了。没有原生态的芦苇叶,那只能用纱布代替了。
一般在乡下,做好的团子都会放置于竹制的蒸笼内,一屉蒸笼可以放入数十个团子,垒在农家的大灶上,而这烧火之事自然也是农家孩童所为。灶肚内火红的烟火,竟然如燃放艳丽多彩的烟花一样,对孩童来说充满了过年的诱惑。大火蒸煮约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取下,放置在通风的弄口。孩童们另一件乐事就是拿着蒲扇用劲扇风以冷却团子表面的热气。经过扇风后的团子表面,都会透着一种特殊的如上了油的光鲜,增添了青绿的色泽。稍待团子冷却,孩童们总是会成为第一个享用美食的人,美美吃上一两个后,都会满足地蹦跳着跑出厨房,各自玩耍去了。
母亲的绿团子,朴实无华,但却是我难忘的乡愁。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379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