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先生
发布日期:[ 2010-02-03 ]
点击:[ 6542 ]
陈去病,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风云人物之一。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1874年8月12日(清同治十三年七月初一日子时)生于苏州市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旅次,故初名庆林。后慕汉大将霍去病卫国御敌,担天下兴亡重责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改名去病。字佩忍,一字伯儒(伯如)。
陈去病幼受生母、祀母督教,稍长,从著名学者长洲诸杏庐先生学,二十一岁补吴江县学生,明年科试优等补廪。时值甲午战败,即与金松岑等于同里创立雪耻学会,拥护康梁变法、自强主张,宣传维新爱国思想,后又任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代售人。
戊戍、庚子失败,他认识到“客帝之不足以图存”从此,“倡言革命”,1902年到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并在同里建立支部。1903年春,东渡日本,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准备武装斗争,又在《江苏》杂志连续撰文,提出了“革命其可免乎!”的著名文章。
1903年夏秋回国,在《俄事警闻》上公开提出了反帝、反清的双重任务。1904年主笔《警钟日报》,并创刊《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大力提倡编演革命新戏,戏剧为革命服务,遭到反动当局封闭、追缉。同时积极从事组织革命力量的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并与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保持密切关系,又创神交社,秋社、匡社等。1908年到汕头主事《中华新报》,一面大力鼓吹革命思想,一面参加组织起义活动。1909年11月与高天梅、柳亚子等成立了著名的革命团体南社,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不久,又组织了有鲁迅等参加的越社。
辛亥革命胜利,陈去病在苏州主办《大汉报》,就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及政党等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力主将革命进行到底,全部身心全部忧乐都与革命紧紧相连。
1913年,陈去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秘书,讨袁檄文等文告多出其手。1916年,袁世凯称帝,云贵讨袁起义,陈去病在苏州响应失败,幸免于难,旋往浙江随孙中山先生考察钱塘江南北,孙先生对之有“袍泽”之誉。1917年,在浙东举兵响应护法,1918年应孙中山先生邀,赴广州任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从孙中山先生于韶关,任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陈炯明叛变,北上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5月,他受派任江苏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是丧葬筹备委员会十二委员之一,南下主持选陵事宜,1926年被举为国民党二届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叛变后,陈去病不满国民党右派的反动统治,脱离政界,先后任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公开批评反动统治当局:“晚近民生之凋敝,伊谁之过?当改称中华民国为中华官国!”1933年10月4日(农历癸酉八月十五日午时)病逝同里。
(陈先生是民革党员陈达力同志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