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工作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发布日期:[ 2011-09-06 ]
点击:[ 14511 ]
沈红亮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把这句话的中心词换成“工作能力”,也同样有道理。那么,人的工作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它既不是外界免费赠送的,也不是自己从娘胎里带来的。提高工作能力至少得具备三个因素:心头的压力、面前的困难,还有自身的毅力。
压力是工作能力之父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当然也就是清王朝灭亡100周年。我们都在想着纪念一下那些革命家们,却忘了应该同情一下清王朝那一帮可怜的失败者。100年前的这个时候,清王朝这个满族政权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其实,一个国家的内忧外患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满族这个民族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政治人才了。我手头有一本社科院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几天前刚读完。书中提到清朝灭亡前隆裕太后面临的困境:身边稍微能干一点的大臣都是汉人,皇亲国戚几乎全是废物。在御前会议上,太后询问曾经任军咨大臣的载涛说,你管过陆军,你说说我们的兵力能够跟南方打吗?载涛回答: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这个回答让本来就缺少胆识的隆裕太后彻底死了心了。为什么一个曾经人才辈出的民族变得普遍低能了呢?他们可是享受着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啊!这些满洲贵族,凭借身份,凭借血统,已经养尊处优了200多年,在没有生存压力、没有竞争压力的状况下,终于都成了废物。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案例。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人,如果你不想变得很低能,就不能回避压力。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人也是如此,一生平安的人大多一生平凡。所以,我们每一个机关干部,都要勇敢面对工作压力,逼着自己为了成绩而努力;要面对竞争压力,逼着自己在竞争中胜出。一个人面临多大的压力,就意味着他所处的生存环境中蕴含着多大的能量。就如同一个火炉,炉火越旺,蒸汽就越强劲。也许有人会很不同意我的说法。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承受了不必要的压力,希望过一种轻松宁静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每一种生活态度都值得尊重。但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存在着竞争,如果想成为优胜者就必须付出,这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所以,轻松和工作能力,二者只能选其一。那就意味着,在压力面前退缩的人更可能是失败者。因为你不可能生而知之,天纵圣明,你不可能既轻松自在,又能力过人。选择没有压力的生活,就得准备接受因此造成的结果。
当然,承受压力只是锻炼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否则的话,我们社会中的能人就太多了。因为现代社会中连小学生都承受不必要的超负荷的学习压力。除了不回避压力之外,一个人还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困难是工作能力之母
今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执政党气势磅礴如日中天,但我们有谁说得清它的历史上曾经遭遇多少劫难吗?我们可以简略列举几条:一大会议期间法租界的巡捕再细心一些就可能胎死腹中,1927年国共分裂时转眼间成果尽失生命不保,顾顺章叛变导致中共中央差一点全军覆没,长征结束时几千人的队伍可谓穷途末路,四平战役后几乎失去国共对峙的基本实力。长时间艰苦卓绝的环境不但没有使这个政党消失,反而人才济济,直到一统江山。
有了压力,只表明在你身后有了推动的力量。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会迫使一个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工作能力产生的过程。所以,每当一个人面临困难的时候,常常也是这个人成长的一个关键点。如果用读书学习来类比的话,陷入苦思冥想的时候,极有可能是灵感突现的时候。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想方设法把他的弟子逼到非常困惑痛苦求解的地步。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苦思冥想而充满焦虑的状态,就不去启发他;不到很有体会呼之欲出却又表达不出来的状态,就不去开导他。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中,你必须遇到学习困难,积累很多不可理解的东西,在苦思冥想后忽然领悟,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使人变得更有学习能力。因为有困难,才需要能力。能力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磨练出来了。解决的困难越大,越能证明出卓越的才能。可见,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帮助最大的人,就是你求解无望的时候给你一个点拨的人。所以,在机关工作,最好的领导,不是减少你工作任务的领导,也不是对你嘘寒问暖的领导,而是在你工作处于进退维谷时能够给你点拨给你启发的领导。
根据这个公式,一个人能解决多少困难,能克服多大困难,就能衡量出或者是锻炼出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当然,总是处在困难中的人肯定是痛苦的,但那又是锻炼大才干的必要环境。可以想见,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未能解决而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在一次次的挫折、困惑中殚精竭虑,寻找办法。这个过程对一个人的各种素质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如果能够找到方法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一定能使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向前跨出一大步。相反,如果畏难退缩,如果无所作为,就是对人生阅历的一种浪费,就会与某种大彻大悟失之交臂。正因为如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名言已经深入人心。我想说,如果我们中间哪一位正处在某项工作困难之中,请不要太痛苦太郁闷,可以看作一个提升工作能力的机会来了。
这也包括机关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方面,就是与同事的工作配合问题。沿着上面的逻辑,在机关工作中,无论是那些配合默契的,还是存在误解的同事,都可以看作是工作中的老师。配合不好,相当于给你出了一道难题。有难题就必须求解,求解的过程就是对你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一种挑战、一种提升。我的印象中,在一些能够坦诚相待说真心话的朋友中,凡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大多曾经有过人际关系上、工作配合上的烦恼。心胸豁达一些的人都把这些过去的个人恩怨看得很淡,都把这些过去十分焦虑的事情看成是已经化解了的一个难题。各种难题都经历过和战胜过的人,一定能力超群,不同凡响。
意志是工作能力的准生证
压力是父,困难是母,二者结合在一起,不一定就生产出“工作能力”这个孩子。有压力有困难,只是环境具备了。接下来就取决于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多强的意志和多大忍耐力,也就是自身的装备是不是精良,是不是经打耐磨了。打比方说,压力是后面追着的老虎,困难是前面挡着的大山,成为打虎英雄的环境具备了。你必须有武松那样的体质,你才可以定下神来同老虎慢慢周旋。这相当于发了一张准生证,可以制造出一个打虎人才了。所谓武松的体质,就是面临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意志十分坚强的人。历史上找不到一个赢得起输不起的人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没有坚强的意志,是肯定无法忍受锻炼工作能力所经历的那一路艰辛的。没有钢铁般的意志,碰撞一次就粉身碎骨了,一遇到困难就被打回原形了,哪里能积累出才能来?
现在很流行“逆境商”这个概念。美国学者保罗·史托慈在1995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逆境商”,是指一个人忍受逆境的素质。在忍受逆境的过程中,可以超常发挥人的潜能。逆境商很高的人,对获得成功充满欲望,乐于投身困难的处境,而且愈挫愈奋。所以,面临同样的困难,两个人意志不同,结局就会完全两样。
工作压力和工作困难,把意志最薄弱的人先淘汰掉。随着压力和困难增加,会淘汰掉更多的人。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大事业而没有被淘汰掉的人,必定是匡世扶危的大才干。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最终只会有很少的几个超凡魅力的领袖脱颖而出,都是这种淘汰机制在起作用。孙中山先生正是一位意志十分坚强的政治家。他几乎一生都处在挫折困顿之中,但是不屈不挠,永不气馁。在1905年之前的整整十年间,他基本上一个人在奔走呼号,倡导革命,举世骂为乱臣贼子仍不松懈,被称为“一个人的革命”。与他同时活动的革命家中,邹容坐牢仅一年就去世了,赵声在极度忧愤中暴病而死,陈天华在悲愤中跳海自杀,黄兴曾在失败后意志消沉,一定程度上都是抗压能力的一种差别。这可不是对这些先辈们不敬,这是客观存在的意志上的差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现在许多孩子,生活中一帆风顺,稍为遭遇挫折,就轻生自杀。如此脆弱的意志,即使在每次自杀中都幸存下来,即使在智商上聪明绝顶,也不可能成为可堪大用的人才。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平坦,必然是一种波浪形的轨迹,有时上升,有时下降。一旦走下坡路,就触礁沉没了,任何一项事业都不能依靠这样的人。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承受重压,能够坦然面对逆境。机关干部大多是做父母的人了。我想,父母们应该首先这样要求自己,只有自己做到了,我们才有权利要求孩子做到,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身边的示范。
好了。压力是父,困难是母,也领到准生证了,要想得到卓越才干,剩下来的就是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