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下降和老年抚养比持续提高,国家养老金支付压力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压力不断增大,延迟退休改革是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推行延迟退休改革还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群众对延迟退休改革尚未达成共识。在社会层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趋缓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重点人群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优先满足年轻人就业需求是维持社会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低龄老年人延迟退休必然会挤占有限的就业空间。同时,由于政策调整打乱了长期以来民众对生活的整体时间规划,有被迫延长劳动时间的反感心理,大部分人对延迟退休政策仍有较强的紧张心理。
第二,群体和个体需求各异,对科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提出更高要求。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薪资、健康状况等因素是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重要变量,不同行业人群的延迟退休意愿亦有不同要求,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延长,适龄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时间逐渐推后,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和养老金制度抑制了劳动者接受更长时间、更高层次教育和主动延迟退休的意愿。
第三,改革涉及范围广且深,政策之间或有抵消。当前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正在推行中,但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女性就业歧视、较高生育成本及社会托幼服务紧缺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的适老化社会建设也未有显著改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工作仍有瓶颈尚未突破、医疗卫生水平仍待提高。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女性,仍是家庭幼儿、病患及高龄老年人的照料主力。除一些特殊职业,大部分老年人的知识结构会逐渐老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和机会有限,使聘用老年人的企业也面临用工风险和成本增加。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生建议:
第一,“小步调整”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势,不能“一步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存在预期下,建议尽快出台延迟退休改革路线图,拓宽政策讨论范围和渠道,使社会尽早形成合理心理预期,弱化紧张情绪。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拉长政策磨合期,为及时调整优化政策,不断巩固社会共识基础预留空间。同时,要持续同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作用,确保退休制度和养老金领取政策能够协调一致、互为助力。
第二,“弹性实施”“分类推进”要求制定灵活自主退休方案,不能“一刀切”。推行弹性灵活退休制度可以为延迟退休改革拓展实施空间,建议参考美国、日本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上的经验,在保证退休年龄下限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部分劳动人口退休年龄的上限,充分考虑群体和个体差异,尊重个人和单位在退休时间上的双向选择,逐渐淡化由国家硬性规定的退休年龄,逐步把“退休年龄”的提法转变为“领取全额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以保障和激励的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可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年份,在老龄化程度较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较多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第三,“统筹兼顾”要求一揽子政策整体协同推进,不能“单打独斗”。一是在延迟退休改革中,大力实施发展社会化托育服务、适时出台男性产假、家庭税收减免计划、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举措,避免延迟退休削减家庭照料能力。二是要及时调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延迟退休老年人应享有的劳动保障和权益,放宽老年人相关金融活动限制。三是要通过税收优惠或社保费减免,分担企业因延迟退休改革等造成的额外负担。四是推进老年职业教育相关服务,建立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减少社会总就业压力的同时,满足有条件的老年人就业和生活互助需求。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372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