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薪火相传 谱写文教新篇章 ——民革镇江市文教支部履职纪实

发布日期:[ 2025-09-23 ]   点击:[ 45 ] 作者:[ 王爱芳 ]

民革镇江市文教支部成立于1984年,是镇江地区成立较早、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支部现有党员4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2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5人,先后有10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形成了以教育工作者为主体,涵盖文化、法律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四十年来,支部始终秉承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界别特色,在思想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支部被民革中央评为“示范支部”,这既是对支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支部后续发展的激励鞭策。


一、固本培元:以思想建设铸就政治灵魂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支部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了“三学联动”机制:一是领导班子带头学。支委会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部委员孔晶明结合本职,在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座谈会上,为大家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内容。二是创新形式多样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座谈会等活动。三是联系实际深入学。将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党员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镇江方志馆开展沉浸式教学,增强学习实效性。


(二)传承优良传统,凝聚思想共识


支部注重用好中共党史、民革党史两部生动教材,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专题教育,深入学习中共党史,同时组织党员积极参加民革镇江市委会举办的民革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深刻感悟民革前辈的政治智慧与家国情怀,赓续民革优良传统。支部还积极打造“行走的课堂”,在王昆仑故居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党员实地感悟民革先贤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定期与老党员沟通交流是支部的常态化工作,每逢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支部都会组织党员开展敬老活动,为老党员送去温暖和祝福。


(三)深化主题教育,提升政治素养


根据《民革镇江市委会关于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工作方案》,支部认真落实,召开主题教育座谈会,鼓励支部党员在镇江民革公众号主题教育专栏分享感悟,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今年的“学思想、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中,支部以“基层性”“实践性”“特色性”为落脚点,推动党员在学习中明方向、在实践中强本领、在服务中显担当,实现“政治更坚定、组织更有力、履职更有效、形象更鲜明”的目标。


二、履职尽责:以文教特色彰显担当作为


(一)深耕教育领域,助力教育发展


支部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发展,以扶贫、扶智、扶志为目标开展助学活动。一是聚焦困难学生。多年来,支部始终秉承“中山博爱”精神,持续关注并帮扶困难学生,用特殊党费为家庭困难的学子送去关怀与资助。二是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支部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针对“产教融合‘两张皮’”问题,深入职业院校、本地龙头企业,调研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学校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根源,为职业教育实践“搭台铺路”。三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长期面临资源短缺、师资薄弱、硬件落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镇江乡村教育环境,支部不仅积极响应市委会举办的爱心棉衣进校园活动,还将地处镇江西郊的韦岗小学作为重点关爱群体,积极开展助学帮困、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爱心活动。


(二)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繁荣


支部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在保护、传承、活化文化资源上献计出力。一是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镇江作为江南运河北端起点与长江交汇处,其2200年漕运史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核心内容。支部组织党员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进行深度调研,围绕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思考和讨论,并形成建言材料,为镇江的城市发展贡献民革力量。二是聚焦非遗保护传承。支部致力于让广大民革党员深入了解并感受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组织党员赴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调研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氏太极拳的活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三是建言文旅融合发展。深入调研镇江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就如何进一步活化文化资源、推动镇江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三)聚焦民生热点,积极建言献策


支部聚焦重点难点,用调研、建言、转化的工作思路收获建言献策成效。2022年至2023年两年间,支部党员共撰写信息20篇,其中3篇被民革江苏省委会采用,1篇被江苏省政协采用,1篇被镇江市政协采用。支部委员、镇江市政协委员孔晶明撰写的多项提案,包括《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 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关于构建镇江市长江保护和利用合规体系建设的建议》《及时为“中老年”高层房屋建立健全的“养老”体系》《完善执法权外包下的监督机制体系 规范行政执法外包人员管理》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三、服务社会:以博爱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一)打造“博爱”品牌,开展精准帮扶


支部持续深化社会服务工作,实施“助学圆梦”“暖冬行动”“特殊关爱”三大工程。在“助学圆梦”中,支部十年间持续为汶川地震出生的双胞胎姐妹捐赠衣物等生活学习用品,还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格桑花青海助学活动,资助青海地区藏族学生,不少受资助学生已经考上大学。在“暖冬行动”中,每年春节前,支部组织安排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并邀请书画家党员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在“特殊关爱”活动中,支部党员田光辉疫情期间帮助镇江市残疾人联合会组建成立了“市残疾人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热线”,帮助疏导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朱浩长期关注残疾人群体的身心健康,积极筹办了残疾人首届相亲大会等多种形式的爱心活动;史良雨带领镇江市肿瘤防治与康复协会的志愿者团队,实施志愿者进病房、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不断发挥癌症康复支援的正能量价值。


(二)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群众


支部整合党员专业资源,组建了“法律惠民”“书画下乡”“文化惠民”三支服务队。党员律师团队成立了“瀛丝带”法律服务团,每月进社区提供免费咨询,在活动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矛盾化解等工作,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支部党员于文清、关小平、吴元元等都是民革镇江市中山书画院主要成员,他们每年都与书画院其他成员一道送书画下乡,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支部党员夏成梅创建镇江市爱乐女声合唱团,多次组织“镇江市慈善爱乐女声合唱团”慰问演出,为基层群众送去精彩的表演,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助力疫情防控,彰显责任担当


在新冠疫情中,支部党员全方位参与,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尤其是支部党员任满平,为了确保市民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必需品正常供应,他组织超市近百名业务员赴山东、山西、河北等地,采购蔬菜、肉、蛋、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他还向奋战在一线的交通部门和28个社区捐赠物资累计超过15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民革党员的责任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革镇江市委会文教支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四新”“三好”要求,持续发挥文教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篇章贡献民革智慧和力量。(作者系民革镇江市文教总支部委员、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科长)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
  • 履职能力建设年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 履职能力建设年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