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各级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组成结构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 2005-11-15 ]
点击:[ 11834 ]
江苏省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委员、民革常州市委主委杨玉生反映:
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通常称为四套班子。在建设民主政治和法制社会的今天,人大、政协越来越彰显其独立的功能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协中的中共主要领导(人大正副主任、政协正副主席)的人选结构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即市(区、县等)委、市(区、县等)政府中的主要领导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就无一例外地转到人大、政协担任正、副主任和正、副主席。由此形成目前许多地方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班子已经清一色是党委和政府退下来的人员。这种做法有许多弊端:
一、人大、政协作为两个重要的部门,其领导班子没有独立的合理的人才结构,变成清一色的“退休干部”,不符合党的干部任免规定和组织法原则;
二、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的单一使需要进入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工作的各种专业人才无法进入,人员组成也越来越老化,影响了两个部门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三、许多地方由于需要这样安排的人太多,因此造成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人满为患,纯粹变成了“因人设事”,一些群众笑称人大和政协成了党和政府领导延长政治生命的“养老院”;
四、由于清一色是党委、政府退下来的人员,使人大、政协带上了太多政府的印记,造成人大和政协的工作越来越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人大和政协很多情况下成了政府行政代言人,许多群众很失望;
五、此种安排不利于党的干部能上能下的改革精神,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在强化“官本位”,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利。
建议在下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对这种情况予以彻底改变。
一是不再将各级人大、政协作为党委、政府领导退居二线后理所当然的“归宿”;
二是大力加强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建设,优化人大、政协的人才结构;
三是在全社会进一步清除“官本位”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