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型赛事后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作用,促进当地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05-11-15 ]
点击:[ 22521 ]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主委冯健亲反映:
大型运动会后体育场馆的维护和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每次大型运动会举办前,当地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改造一批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在运动会过后如果闲置,其维护费用必将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相反,如果在赛后充分发挥这些场馆的作用,实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经营、运作,必能变负担为优势,为当地体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建议:
一、利用场馆规模大,种类全,科技含量高的硬件条件和十运会所带来的知名度,承办高水平的国内外赛事和其他大型活动。
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举办各项竞技体育比赛,让人们欣赏到精彩的赛事,也可用于承办演唱会、展览会、招聘活动等,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当地经济生活服务;同时,承办赛事和活动所带来的相关收益,也可以弥补体育场馆日常维护所需的费用,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广州市为九运会建设的新体育馆,在九运会前就承办了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表演,向回收成本迈出了第一步;上海体育场也在承办体育比赛外,经营了大量的“边缘产业”,如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大型演唱会、定期举行的人才交流会等。这些经验应在全国予以推广。
二、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我国一向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这就要求不但要使竞技体育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全民健身活动也必须极大地活跃。只有全民健身开展得广泛、热烈,才能为竞技体育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为此,各地的体育场馆,应在赛后尽可能地向居民开放,以便给更多的老百姓创造参加健身的条件,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场馆在功能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全民健身及其相关活动的需要,避免日后的改造费用。在开放方式上,可采取免费开放、部分免费开放(如每日内分时段免费、学校假期免费或针对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免费等)和收费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部分场馆可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
很多地方在设置大型运动会项目和安排场地分布方面,已充分考虑到了利用当地风景名胜等旅游资源,将场馆办赛功能与区域内视觉景观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场馆风格,这就为赛后开发旅游项目提供了可能。作为运动员努力拼搏、勇夺胜利的地方,体育场馆相对于其他旅游景点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作为促进青少年热爱体育事业、热爱家乡、增强拼搏奋斗精神的教育基地。
四、统筹协调,使运动场馆的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有关部门在安排场馆建设地点时,通常会考虑具体项目与当地经济发展类型的相融性和协调性。如广东六运会后以天河体育中心为轴心建设了新的市中心区,又将九运会奥体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建成以科技、体育、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区,这是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的。如江苏省正在筹办十运会,其中无锡和常州武进等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就可将棒球场、曲棍球场作为城市招商引资的品牌和优势,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多赢目标。又如各大城市在新城区建设体育场馆往往会带动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但在此时就应注意,在商业推广之外,还应体现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统筹协调,高瞻远瞩,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