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富民强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日期:[ 2006-11-02 ]   点击:[ 12101 ]


                嵇永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从太仓农村的现实基础看,我们认为,着力点必须首先放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上,尤其要进一步谋划“富民”之道,开拓“强村”之路,为新农村建设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来,太仓市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十五”期末率先总体达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考核指标,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相比,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从农民增收致富情况分析: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401元,多数农民生活正由宽裕向富裕转变。但“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地区间、农户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据典型镇、村抽样调查,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约占10%左右;8000元—1万元的占35%左右;8000元以下的占55%左右,其中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约占5%左右。同时,富民不单纯是个收入问题,它还涵盖了生活质量、社会福利、消费增长和成本消耗等内容。现在,来自国家对农民的负担已基本免除,但社会给予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看病、教育支出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持续攀升。再从发展预期看,政策增收空间不大,农民就业渠道趋紧,创业致富瓶颈制约,富民任重道远。

  二是从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分析:据2005年全市126个行政村统计,村级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2.8万元,虽比上年39.3万元增长34%,但30万元以下的村仍有49个,占34%;30-50万元的村32个,占25.4%;50-100万元的村30个,占23.8%;100万元以上的村15个,占11.8%,其中最高的村也只有415万元。按照目前的村级规模,多为小村合并而成,一个村的日常开销平均在50万元左右。因而,多数村一时还拿不出多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分析:根据中央“五句话、20字”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培育新型产业,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型社区,完善新型保障,创造新型文明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花钱,而且是很大数额的钱。现在的关键是钱从哪里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返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必须看到,我们是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地广、贫穷乡村很多,国家的钱不可能给我们很多,省、市、县三级可以拿出一些,但不可能“大包大揽”,即使有也是为了“四两拨千斤”,要有相当数额的基层和农民投入相配套。因而,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矛盾,必须实行外部支持力与内生动力相结合,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加快发展,让农民的口袋尽快鼓起来,让村级集体经济这件“贴肉布衫”重新厚实起来。否则,新农村建设再美好的规划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

  从深层次讲,多数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和基层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既有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长期制约,也有农村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因而,要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必须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为动力,具体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当前要切实加强对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1号文件的学习,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自觉矫正认识误区,克服浮躁情绪。要注意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与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的关系。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要求,走好新型“三农”发展的道路。在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规划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城镇体系、村镇布局的规划,而且要注重产业发展的规划。各镇、村都要认真制订农民增收致富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计划。

  二、富民优先,构建长效机制。要深度挖掘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十一五”期末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目标。一是产业富民。深化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在发展特优、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收入。二是就业富民。要实施“零纯农户”行动计划,凡是能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都要安置就业。开展劳务合作,转移、减少农民,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务农收入。同时,切实加强各类企业的劳动管理,逐步建立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和增长机制,保证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加工资性收入比重。三是创业富民。进一步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争当老板。四是合作富民。推进“五大合作”(社区、土地、富民、专业、劳务),通过现有的资产量化到农民,集中农民闲散资金,合作创业,增加资产性收入。五是保障富民。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保障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六是扶贫帮困,切实关注弱势群体,带动共同富裕。

  三、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村级经济。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走多业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路子,多渠道增加村级收入。一是资本增值之路。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村,要积级稳妥地参与项目开发,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资源开发之路。农业资源丰富的村,要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深化结构调整,由村级集体组织牵头,兴办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来源。三是服务业拓展之路。一些近城靠镇,交通便利,具有较好区位优势的村,可以配合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积极参与小城镇开发,特别是服务业的开发。包括兴建小商品市场、餐饮服务一条街;发展为城镇生产、生活服务的物流业;兴建标准厂房、打工楼出租,承接社区物业管理等。这些项目,既可解决劳动力就业,又可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为发展村级经济创造条件。

  四、“放活”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落实。(1)规划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强化规划控制,使村级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建议抓紧规划的制订落实,使基层心中有数。(2)土地问题,建议从既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适当放宽限制。允许村一级通过复垦复耕,采用土地置换的办法开发置业;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认真落实苏州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订“预留地”和宅基地置换的具体操作意见。在今后开发中,提倡农村土地以出租、入股为主。(3)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在国家合作法尚未出台前,落实好苏州市的有关文件,协调解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注册登记,保护其合法权益。(4)税收问题。在税收上,落实好对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奖励政策。(5)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转化问题。从去年起,市委、政府把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之一,制订了周密的实施计划,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五、转变作风,优化政府部门服务。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农口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认真落实城乡统筹的方略。凡有利于富民、强村的事,要热情服务、认真对待。可办可不办的事,要争取办好;可让可不让的利益,要让利于民;上级还没有明文规定和缺少具体操作意见的事,要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创新性地加以突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科学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富民强村的战略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