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06-11-02 ]
点击:[ 12111 ]
民革南京市委员会
近年来,在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成绩也十分突出。
1. 农村文化设施稳步发展
2005年,全市投资36万元扶持资金,8个区县建成了国家一级文化馆、11个区县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其中,栖霞区新文化馆、新图书馆已经相继开工建设,溧水县还建成了农村少儿图书馆;全市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4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农村文化站的无房现象基本得到解决,农村文化站基本实现达标。
2. 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普及
2005年全市利用节庆、农闲等有利时机,派出市级文艺团体和邀请省级文艺团体送文化到农村,慰问演出50多场,各区县也组织了近百场文化进乡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3. 农村文化特色逐步彰现
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培植了庙会集市、戏曲演出、民间艺术表演、群众自娱自乐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4. 农村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市的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率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率不断提高,全市的网络媒体已经基本覆盖乡镇,在经济富裕的村里还设立了电脑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等,农民接收社会信息、参与社会政治、了解社会市场、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渠道明显顺畅、范围明显扩大,改变了广大农民旧有的封闭生活方式。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离建设都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和职业化农民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1. 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不统一、不健全,也没有很好落实
由于缺乏比较系统、完整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纲要和地方法规,且没有专项列入农村建设综合考核指标,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在目标规划、组织领导、资金保障、评判考核等方面都缺少硬约束和规范力,存在政出多门、理解偏差、操作困难、执行随意、绩效不高等问题,以至有些乡镇的领导干部把农村文化建设当作经济建设的配角,对农民的精神需求认识不足、关心不够,甚至出现克扣、挪用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蚕食、挤占农村文化场馆等现象。
2.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相对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市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较大,在农村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和活动开展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农村文化都与城市文化缺乏规划衔接,布局也不合理。农村量大面广线长,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光靠“三下乡”活动无法实现。二是村镇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层”认识出现误区,认为乡镇所在地就是农村最基层,不论是资金支持,还是评比达标的对象都以乡镇为单位。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但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基层是自然村。我市经过撤乡并镇的调整后,每个乡镇都拥有数十个自然村,可是文化站都在镇上,许多农民对乡镇文化站往往不知道、不关心、不热衷,文化的辐射效应难以发挥。三是村村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的乡村,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就比较好,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的乡村,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就不太好,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迟滞,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 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依然薄弱,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一是经费投入依然不足。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总量投入偏少、比例偏低的态势依然存在,一些基层领导存在文化就是事业,只能依靠财政拨款的误区;少数乡镇文化活动经费长期紧张,个别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没有列入乡镇本级财政预算中;如果扣除项目建设和政策性增资因素,有的地方文化经费投入还处于负增长。二是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我市机构改革设立综合站后,有的乡村文化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文化设备简陋,文化器材不全,损耗比较严重;有的文化扶贫点虽建成文化站,配备了现代设施,但无专人管理和组织,成果难以巩固,一些捐赠的图书、运动器械等竟被当废品变卖,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建起时相当漂亮,但投资不配套,没有文化资料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有的甚至已经流失,挪作他用。三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严重。我市不少农村文化专职干部待遇偏低,年龄偏大,大部分的文化专职干部、文化辅导员的工资由县乡发放,有的专职干部甚至不在编,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助理,改专业为兼职,造成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死角,不良文化还有一定市场
由于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农民群众很少能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些不良文化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在一些文化工作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流行,“黄赌毒”等违法现象有所发生。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我市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建设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的建议
一、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先进的农民
我市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农民,引领新农村新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力。
1. 开展宣传教育,激发建设热情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等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明白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为谁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问题,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加强科教兴农,培养新型农民
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普及工作,用现代新科技武装农民,培养农村的科技带头人,增强我市新农村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 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
我市要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推进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养成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形成文明乡风。
二、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我市要顺应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社会办文化的发展趋势,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建、市场运作、社会支援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形成多元化文化建设和发展格局。
1. 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农村文化
新农村新文化建设应当以大文化的思路开展工作,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综合性的农村文化载体,将农村传统文化形式,如村落文化、农耕文化、庙会集市文化等涵盖其中,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学校”,成为推广农业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文化的阵地,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 加快文化改革,服务农村农民
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应保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保证其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动员他们为发展农村新文化多作贡献,要鼓励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3. 引进市场机制,搞活农村文化
要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重点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江北、高淳等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把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4. 完善投入体系,拓展经费渠道
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如“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及对文化事业“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等,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
5. 实行城乡联动,建立长效机制
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城区文化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文化下乡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城乡交流和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编排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经常到农村巡回上演,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工作。
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路径
要积极探索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载体和路径,挖掘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出一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1. 传承民俗文化,体现文化特色
优秀的民俗文化,如六合的长芦腰鼓、江浦的手狮和女子高跷、江宁的麒麟舞与方山大鼓、溧水的打社火、高淳的走马灯等,是团结凝聚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是激发农民自豪感的文化源泉,也是保持农民归属感的文化根基,要通过制定标准、营造氛围、挂点扶持、培训骨干等做法,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个性鲜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传承农村优秀民间民俗文化,打造我市农村文化特色品牌。
2. 提升文化活力,适应时代需求
我市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有针对性,要创造新形式、反映新时代、歌颂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特别是为我市民工族提供适宜的“精神食粮”。要克服农村传统文化落后封闭的弊病,主动与都市文化、外来文化接轨,提升我市农村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3. 发展文化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要积极挖掘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经济,以举办农俗文化展览、休闲观光旅游、绿色循环经济、村镇庙会集市等为载体和契机,做大做强我市农村文化产业。建议政府要培育买方市场,购买农民的文化产品,提供平台加以扶持,让民间民俗文化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壮大,走出南京,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组建文化队伍,激活创建主体
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着力培养文化人才,要举办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提倡文化扶贫,设立农村文化“低保”,区乡一级应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村镇和专业人员予以奖励,应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
四、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管理与服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市应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维护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1. 明确工作目标,健全考核机制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加强引导,围绕总体目标,结合中心工作,确保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要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新农村新文化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领导机构,齐抓共管文化工作,将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党政班子的政绩考核。
2. 推进体系建设,健全文化网络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恢复农村有线广播等,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逐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3. 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文化市场
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加强行政执法,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掌握文化领导权,强化主流媒体的宣传,搞好农村文化活动。
五、统一战线要为建设新农村新文化贡献力量
我市统一战线要服务政治、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文化,为建设新农村新文化贡献力量。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做了许多实事。例如,民革南京市委会连续两年分别就保护农村耕地、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展开专题调研,每年送书画下乡,举办“春蕾班”资助农村贫困女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市统一战线应积极探索为建设新农村新文化服务的新领域、新方式、新途径,调动统战成员的积极性,把统战资源转化为推动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强大助力,投入包含农村文化扶贫在内的“光彩事业”;发挥统一战线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的建设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