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发布日期:[ 2006-11-13 ]
点击:[ 11738 ]
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淮安市人大副主任、民革淮安市委主委李慧秋反映:
房屋是大宗的高价值商品;但从另一方面看,房屋又是基本消费品,应该实现“人人都享有适当住房”的目标,为此政府必须做出一些努力。2006年上半年,针对房价的宏观调控虽然成绩不小,但房价与普通百姓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
一、国家的调控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执行到位。
调控主要涉及到的抑制投资、遏制投机、收紧地根、把好银根四大方面,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屡被突破。如针对收紧地根,房地产商抛出“地荒论”,将房价上涨归因于土地控制,同时许多地产商“捂盘”“囤地”;央行在2005年3月曾经出台决定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但未能及时全面得到实行;有些地方政府出现变相“托市”行为,使抑制投资、遏制投机政策大打折扣。
二、调控政策重点不突出,甚至错位。
要真正做到抑制投资性需求,减少被动性需求,满足改善性需求非常重要,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才是调控要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应该成为调控的重中之重。调控手段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然而政府的调控重点似乎放在了限制购买第二套住房上,调控手段主要是加税。通过加税制约资源占用者,打击炒房,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合理。购买第二套房跟奢侈行为和炒房营利不能划等号。由于我国的一些特殊因素,如房改、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等,二次购房是一些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获取公共资源的必然选择;即使是购房用于出租者,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养老的需要,在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不甚完备而又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口,这种做法不宜严厉打击。相关信息显示,我国的房地产税费并不算低,特点是集中于交易环节,占房价构成比重至少在35%—40%左右。而交易环节税负最终还是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为此建议:
一、认真贯彻国家调控政策,务求实效。
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实行差别税率,保护自住房权益。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的差别税率,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国家保护公民自有住房的权利,对自住用房给予免税,非自住性用房不享受免税。这样的差别税率既不增加自住性家庭购房负担(哪怕是多次进行购房交易,只要只拥有一套住房即可免税),也不增加市场交易环节的税费成本,同时还可以用多套住房不再享受免税的方式适当约束市场行为。
三、建立政府房屋储备制度,调节市场房源投入。政府调控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就是向市场直接投放房源,增加供给。这就要求在保持当前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建立政府房屋储备制度。储备房屋平时可以作为略低于市场价位的廉租房出租,或定期向社会投放,影响购房者的预期,此时房价则由主要市场调节;其次可以对市场产生威慑作用,影响开发商的市场预期,加大开发商囤积的市场风险,避免出现应急状态,一旦市场泡沫超过其承受能力,作为调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善住房的供给结构。应当保持三个均衡,即新增房、二手房和租赁房的协调均衡;高价房、中价房和低价房的均衡;住宅房、写字楼和商业用房的均衡。
所谓高、中、低价房,不能单从每平米的单价来判断,还要看一套房的总价。现在不少房子都得了“肥胖症”,明明是80平方米就可以实现的功能,偏偏要做到120平方米。房屋总价太高,把很多老百姓都挡在了门外。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很缺乏,人均土地更少,因此,应通过政策规定引导开发商,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把房子设计得紧凑些、精细些,在隔热保温、节能省地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这才是未来住宅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