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长江饮用水源监测保护 让沿江群众喝上放心水
发布日期:[ 2006-11-13 ]
点击:[ 12460 ]
江苏省政协常委、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泰州市委主委范之俐反映: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水质,特别是沿长江流域城乡供水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水环境功能区划,长江必须严格执行Ⅱ类水质标准。但据2004年水文部门反映,长江的水质状况令人堪忧:
一是长江部分流域水质已呈恶化趋势。长江流域劣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水文部门总评价河长的比例,已由上一年的22.5%上升至本年度的27.5%,其中Ⅳ类水河长2611公里,占7%;Ⅴ类河长1886公里,占5%;劣于Ⅴ类河长5817公里,占15.5%。长江流域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不少支流污染严重。
二是大量污水排入长江影响饮用水安全。沿江地区的工业发达,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据公布2004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88.1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248.2亿吨),比上年度增加14.8亿吨,增幅为5.4%,超过了长江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是水质监测不到位。受条件所限,设立了控断面不够多。对长江水质的监测频次每月仅1次,分析测试的项目只是一些常规项目。不能完全反映长江水质的真实情况,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难免发生偷排、超标排放污水被漏测的情况。一旦发生类似哈尔滨松花江那样的水污染突发事件,就不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严重后果难以想象!
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长江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根据《长江保护条例》、《国家环境保护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地方法律法规,特别要制定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项法规,以便依法行政。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在保护长江供水源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统一监管的部门并赋于其现场执法权限和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应急措施的指挥权;进一步明确对各类违法行为的罚责。
二、综合治理长江水质: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取水口。要立足于经济、生态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近期和远期利益的统一,本着科学有序、节约、集约的原则对长江水域岸线和沿江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要留出足够的保护线,使水体有充分的时间“休养生息”。要按照功能区划的规定清理整顿不合法的排污口,切实改变排污口与取水口数量众多、犬牙交错的状况,合理布置取水口,实行集中供水。
2、将长江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并做到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工业集中地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达标排入。
3、对入江河流湖泊的环境和两岸污染源的环境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排入长江的污染物的量持续减少,实现入江水环境的容量控制目标。
4、实行行政区界水质达标交接责任制,政府主要负责人对长江环境保护实行任期责任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水源地。加大力度治理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和面源污染。对沿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审批科学化、程序化,禁止重污染项目的建设。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对污染江河的违法行为进行取缔、查处。
三、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监察。
1、由环保部门牵头,联合水利、城建、卫生和制水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建立统一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并建立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制度,定期向政府报告,还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定期向公众公布长江各段水质状况及趋势,让群众参与监督。
2、加强对长江水质的监测。结合沿江工业布局和岸线利用情况合理设置并适当增加监测点、增加监测频次、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对有机特征污染因子如挥发生卤代烩、苯系物、烯烃等特定项目的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3、加大长江支流沿江市、县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国家和地方应加大投入,确保监测装置的运行,实行实时监测,严控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保护长江水质。
4、建立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沿江建设的“污染大户”企业必须严加监控;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章程和规范,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各区域以及水利、环保等部门加强协作与配合,研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应急指挥体系。沿江各地应建设预备取水口,一旦长江饮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可立即关闭长江取用口,启动备用取水口,保证群众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