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布日期:[ 2007-01-08 ]
点击:[ 13176 ]
胡 明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内容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发挥宗教文化积极因素有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概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富有爱好和平之传统,不仅源于儒家的“仁义道德”、“和而不同”,道家的“上善若水而不争”等思想,而且与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精神也不无关联。把爱国和爱教统一起来,在中国宗教史上代有其人。如被中国佛教界誉为“法门领袖”的唐玄奘,即是“千古一僧”。他们的事迹和创作,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佛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理所当然地应在继续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发挥宗教文化积极因素有助于推进公民基本道德建设
我国目前有五大宗教,信教群众有上亿人,尽管各宗教信仰不同,但在全国性的宗教组织领导下,共同倡导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扶贫救困、乐善好施等道德原则,其主旨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对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国家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道德中有许多的积极因素,可以直接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做出贡献,比如天主教、基督教所规范的孝敬父母、不可做假证等,与社会公德有相同之处。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他们能够与时俱进、相互促进,对社会和宗教的自身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发挥宗教文化积极因素有助于实现和谐的社会局面
求和平、求安定,是各爱国宗教团体及其成员共守的行为准则。拿佛教来说,就有“六和敬”之说。“和”指“理和”和“事和”的结合。理和较简明,即要求信徒共证佛教真理;而事和则有六个方面:即身和(与共住者和平相处),口和(语言和气),意和(喜悦),戒和(同修守戒),见和(见解持平),利和(利益同沾)。概言之,所谓“和”也即对对方的尊重(敬),故称“六和敬”。佛教倡行“六和”精神,不仅对加强自身建设是必要和重要的,对社会来说,更是佛教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在契合点。佛教如此,其它各爱国宗教组织,大致亦多有其相类似的教理、教义,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四、地方宗教界应为“两个率先”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昆山市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我切身感受到,长期以来,在各级统战、宗教部门的指导下,地方宗教界和广大信众为苏州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和投资环境的优化作出的贡献。
当前,苏州正肩负着全省乃至全国实现“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历史重任,而构建“和谐苏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宗教资源丰富,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和发掘宗教资源,用足、用好宗教资源,使之为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苏州”服务。全市宗教界应更加自觉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苏州”这一目标任务,团结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苏州”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和弘扬教义中的有益内容,使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中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