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法治江苏”民主协商会上的发言/2004年7月
发布日期:[ 2005-03-08 ]
点击:[ 6108 ]
(陈圻副主委2004年7月9日参加中共江苏省委民主协商会发言提纲)
(一)建设法治江苏,是中共江苏省委把握我省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根据我省实际,适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纲要”所说,建设法治江苏,是我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民革江苏省委对中共江苏省委这一重大决策,完全赞成并坚决支持。
(二)“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和进程,就如何推进法治江苏的建设作了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法治江苏的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从完善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我们相信,建设法治江苏,必将对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江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设法治江苏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很大,需要领导决策机关精心部署,各部门周密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才能最终达成预期目标。为促进法治江苏建设的顺利开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法治江苏”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心
用“以人为本”来统领法治江苏的建设。在法治江苏建设的各环节中,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工作和司法工作都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各自工作领域所处的核心地位,妥善处理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法治江苏”建设应当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解决执法不公现象。公正司法,解决司法腐败现象。改革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调执政在民(执政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执政在政(注重执政的控制力,转变执政的内容)、执政在法(转变执政方式)。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尤其要加强财产申报制度、问责制度等的建设,在监督中,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
(3) 建设“法治江苏” 必须将经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保障经济发展
建设“法治江苏”必须将江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决策、各种市场交易行为和各种经济现象,纳入法治的轨道,使法律规则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与最高准则。当前经济法治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如何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治理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如何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含量,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从制度、政策上保护与鼓励技术创新。
(4)改进地方立法 服务法治江苏
我省的地方立法工作不论是在立法的理念和架构,还是在立法机制的设置和运作以及立法监督等方面,都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树立公益与权利并重、科学与发展并举的新的地方立法理念,切实把握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制度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立法评估制度,按照最优化的原则来决定立法项目和决定有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的存废。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中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重要制度,在立法前进行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同时,进一步强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加强和完善立法监督。切实加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政府规章和其他各类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把制定机关主动纠正和审查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的“文件违法”的现象,维护法制统一。
(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按照建设法治江苏的要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我省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突出民主宪政理念,全面提高广大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坚持干部分层轮训学法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落实公务员录用、考核的学法要求。通过多种途径的法律参与活动,培育江苏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听证程序、地方行政听证程序和司法陪审制度,充分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通过法律实践在民众心里树立法律权威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运用宪法和法律监督权力行使、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行动。
(调研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