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协商民主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
发布日期:[ 2013-11-14 ]
点击:[ 6502 ]
王利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制度下,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认真审视共产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历程,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是相继而生的,其逻辑起点是各方力量的联合和人民的凝聚,而其相继发展的取向则是人民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历史证明,我国的协商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更加重视协商民主,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庄严载入宪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协商的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郑重的民主形式。同西方竞争式的民主相比,协商民主具有许多优越性。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结果,又关注决策的过程,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协商民主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又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这种协商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相联系,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富有创造性,对促进政党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商民主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是社会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政党的政治参与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民主方式。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出政党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采取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它的特征是将协商型政治融入到政党制度之中,成为发扬政党民主的一种方式。其实,如果说民主的本意就是广泛吸纳众意、充分满足民众政治参与要求的话,协商应该就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协商与民主是并联的,或者说民主本来就是一种协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竞争型政治模式,但也不是说就不存在协商,从某种角度看,它们的协商是通过权力制衡来解决的,表现为一种刚性的机制,权力制衡所体现的协商往往掺杂着党派利益、权力矛盾和集团势力背景,缺乏价值理念的共识,缺乏同心合力的基础。与此相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朝党和在野党、执政党和反对党结构的政党制度也就呈现歧义丛生、异见对峙的通病,互相挑剔攻讦、互相扯皮恶战成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竞争型政治模式虽然保证了政党政治参与的民主,但得到的只能是政治消耗的效果,于政治稳定不利。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它既保证了政党政治参与的民主,又避免了政党争斗的弊端,这种政治模式的制度优势十分显著。
在我国,对于民主党派来说,认真行使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政治参与的权力,是落实协商民主的任务要求。由此而形成的政党政治参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种范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政党发展史上,协商民主的政党政治参与范式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
二、协商民主对促进政党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
政党关系是涉及政权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如何处置政党关系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与社会其他政治组织的关系包括两个架构:一是执政党与一般群众性政治组织的关系,二是执政党与别的政党组织的关系。两个架构上的关系都构成执政党联系社会和联系群众的渠道,但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为这两个架构所包含的政治组织构成的对象不同,职能上也存在差别。第一个架构的政治组织具有泛群众化的特征,它反映的是执政党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关系。第二个架构的政治组织具有政党的性质,执政党与它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需要有一种专门的建制和运行轨道,由此就需要有专门的政党制度来规范政党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坚持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置政党关系的历史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协商民主是在长期政治协商中体现的根本精神。
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中共领导人始终视民主党派为“友党”、“诤党”,合作关系得到保持和发展。虽然在“左”倾错误发生时期,团结民主党派的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政党关系并未受到根本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大力恢复,政党关系随着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进一步改进。尤其1989年对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地位确定,明确了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强化了它们政治参与的主要职能,这就使协商民主在政党关系上得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保证。
协商民主对促进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关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与合作的历史传统,是政党和谐关系的基础。但在历史传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从理论上讲历史是发展的,和谐是动态的,历史传统可以为政党和谐提供基础,但不能提供保证。保持和发展政党和谐关系,最根本的还是靠政治价值取向的不断整合。任何社会都会有不同的政治主体,政治认识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政治主体的多样性与政治多元不能划等号,政治认识的不统一也不意味着必然导致政治冲突。一个国家内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政党,表明政治认识上存在着分歧,这是客观的事实,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也不例外。我们通常说,政治上思想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指的是原则、方向、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一致性,在这个前提下,对某些重大问题持不同意见和看法是允许的,甚至还是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和而不同、同而有异、求同存异中构建的,协商民主就是搭建一个谋求政治认识趋同的平台,就是开辟一个畅通政治诉求的渠道。在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合作的和谐关系正是建立在协商民主基础上的,协商民主有效地避免了政党矛盾和政治冲突,使政党和谐关系得到保障。
三、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框架下,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居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虽然不直接掌控权力,但承担着决策协商、权力监督、献计献策等涉及政权运作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民主党派人士进入各级政府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体系中,民主党派并非处于权力边缘。
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分量很重。在历届政协会议上,由各民主党派形成的提案数量和质量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协商民主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第二,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使它们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具有特殊意义。民主党派是有各自的纲领和章程、组织机构、党员队伍的政治组织,有各自的联系群体,有固定的活动机制,其具有的政党功能和释放的能量,与人民政协中的其他界别有所不同,政党的组织行为和功能特点使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可以说,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实践中扮演的就是政党协商的角色。第三,民主党派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资源。在我国,民主党派的成分构成主要为文教科技以及工商界的人士,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关心国家事业,学有专长,富有智慧,知识和经验丰富,政治参与积极性高,这是协商民主实践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要求民主党派在参与协商民主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参政党的真知灼见,从而使政策的出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平衡和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并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应重视和发挥在各级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的前沿作用。民主党派还应当通过提供高数量、高质量的提案、议案来全方位地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党派所提交的提案、议案,是其成员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对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所作出的一种理性判断和思考,以及所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体现着提交者的胆识,凝聚着提交者的智慧,因此,各党派要号召全体成员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去善于发现社会发展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办好相关提案、议案,更好地提高协商民主的能力和作用。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意义上的民主形式之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政治制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有着积极作用,也代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推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而越是如此,民主党派的使命也就越显神圣而伟大,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才能得以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