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孙中山农村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梦”
发布日期:[ 2016-09-09 ]
点击:[ 14663 ]
杨 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民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孙中山自幼生活在乡村,家境贫寒,身受和目睹近代中国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农民艰辛的现状,十分关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建设问题。“中国梦”是包含农村建设与振兴在内的综合体系,孙中山农村建设思想的真知灼见,对“中国梦”的农村建设部分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孙中山农村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就是因为他胸怀大义,天下为公,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民众疾苦。1890年,孙中山写信给同乡退隐开明绅士郑藻如,建议兴农桑,禁鸦片,办教育。此时,孙中山已认识到让农民重新回到田野恢复振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更看清了当时为抵制鸦片发展农业的紧迫性。
1891年,孙中山与郑观应探讨交流农业建设问题,并与郑观应共同致力于《盛世危言》《农功篇》的撰写,孙中山提出“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农业生产是商业流通的前提条件,二者协调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1894年,孙中山写信给李鸿章,陈述农田荒废,农民贫苦的残酷现实,阐明“农业不进步”是当时清政府贫困的最根本原因。进而提出“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农学熟者为农长”“则非有巧机无以节其劳,非有灵器无以速其事,此农器宜讲求也”等多项切合实际的建议。
1895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意识到依靠国家和官府的策略行不通,决定依靠民间力量和自身实践,着手与陆皓东、郑士良等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筹备成立农学会,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来发展和振兴中国农业生产。他深入思考和总结之前比较零散的农业想法和实践,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一是编纂农业书籍,学习传播农业知识;二是设立农业学堂,培养专业农学人才;三是开设博览会,推广农业产品。
孙中山还曾与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探讨交流过土地赋、乡村土地改革等多方面问题。孙中山先生自己认为农业是他“蓄志已久,思欲振兴而改良之”的。可以说对农业的重视与探索伴随着他的整个政治生涯。
孙中山近代化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自身参加过农业劳动,后又出国考察学习了欧美农事农政。结合中西农业经验与方法,立足当时中国乡村社会客观实际,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农村社会建设主张。
(一)以土地为核心,倡导“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他分析指出土地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的根源之所在,解决土地问题是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的关键。解决土地问题方法的关键是实行土地国有化,具体措施就是先由国家核定地价,然后国家按照所核定的地价收税,通过收地价税把地主地租的一部分转为国家财政收入。而在国家需要土地时,则按所核定的地价从地主手中收买。
随后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孙中山又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1924年9月19日第一届广州“农讲所”学员毕业,孙中山对学员作了“耕者有其田”训词,认为“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才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束”。“耕者有其田”扭转了以往只从城市土地着眼,忽视农民土地要求的倾向,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重大发展。
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确定“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为民生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一起构成了孙中山完整的土地纲领。他还把土地与资本并列,视为解决“民生主义”的两个关键要素。
(二)以农业机械等西法为手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振兴农业,孙中山主张引进西法,倡导科学种田。为此,他主张测量农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并通过调查土地,了解各地土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项目,“各省荒废未耕之地,或宜种植,或宜放牧,或宜造林,或宜开矿”。他提倡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来提高土壤肥力,并预防和消除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他主张设立“农器制造厂”,采用农机耕作,并详尽阐释“七个增加生产的方法”,其中包括肥料、良种、换耕、病虫害防治、防旱、防灾、粮食加工等。孙中山还特别强调发展农业商品经济,满足市场需要,主张扩大茶叶、麻、蚕丝、大豆的生产和加工,办制绸工场、纺织厂、毛皮场,用机器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三)以农村教育为支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孙中山重视农村启蒙教育。“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学校之等级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以至大学而已。教育少年之处,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为年长者养育知识之所。”
孙中山还特别强调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知识方面的教育。他说:“盖人民则日有加多,而土地不能以日广也。倘不日求进益,日出新法,则荒土既垦之后,人民之溢于地者,不将又有饥馑之患乎?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撼也。”他主张尽快设立农政学堂,“急兴农学”,使广大农民通晓农家之地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格物学、医学等知识。
孙中山农村建设思想对当前新型农村“中国梦”的启示
孙中山农村社会建设思想虽囿于时代特殊条件,未成现实,但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皆具有开创性先导作用。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中国梦”具有深刻启迪意义,为当前开创农村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完善农村土地法律和政策,保护农村“中国梦”主体农民的土地权益。从“平均地权”到实行“耕者有其田”,孙中山主张变革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今天我们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打破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符合孙中山先生的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要继续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二)完善政策保障,全面建成“中国梦”之农业现代化。孙中山先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农业发展靠国家政策保障和引进西法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今天,农业依然是相对弱势产业,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与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且需要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用好农业农村投资空间,为稳增长增添新的动力。从农业自身看,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农村社会“中国梦”。
(三)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挥教育科技在农村社会“中国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中国梦”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村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孙中山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激励我们要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和农村社会风俗的改良。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辍学问题等。农村教育要有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是“中国梦”最新的时代体现之一,其实现离不开农民科技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指导作用。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近现代史的主题。在绝境中猛醒、在苦难中奋起的孙中山正是为民族大义所激奋,以天下为公、民族复兴为己任,不懈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创造性提出了系列农村社会建设思想,这是孙中山留给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和精神财富,指引我们在追求“中国梦”的时代责任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