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记忆——追忆蔡德之老前辈
发布日期:[ 2009-05-05 ]
点击:[ 6141 ]
朱晓燕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柳树发芽了,迎春花一簇簇黄灿灿的,煞是耀眼,而广玉兰高大挺拔的树干上,一朵朵洁白硕大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抬头仰望广玉兰,内心一阵酸楚,在这美好的阳春三月,一位长者驾鹤西去,他就是原淮阴市政协副主席、原民革淮阴市委主委、民革淮安市委名誉主委、江苏省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蔡德之。2009年3月13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而我们也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一位为淮安民革的组建及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从此,他的爽朗笑声,他的挺拔身姿,也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一
对蔡老最初的印象,是从档案里获得的。十五年前我刚调到民革机关时,接手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档案。当时正值淮安民革成立之初,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地址,没有办公人员,已届66岁高龄的蔡老,受组织安排,负责淮安民革的组建工作。1983年的那个春天,为发展党员,他单枪匹马,奔波于淮阴市的大街小巷,摸查情况,促膝谈心,逐步建立了社会联系人士和党员队伍;淮安民革从成立筹委会到正式成立市委会,当年的请示、汇报、筹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都留下了蔡老当年的心血,这在蔡老当年寄往省里的信件和一堆堆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字迹清楚认真,一丝不苟。二十多年过去了,淮安民革的队伍逐步壮大,目前已有252名党员、六个支部、两个总支委员会。同时,蔡老作为淮阴市中山业余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学习苏州等市民革办学经验,带领当时的“五老”艰苦创业,学校从最初的补习班发展到拥有5个固定教学点的社会办学先进单位,淮安民革的“五老”办学精神被传为佳话。中山业余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补习班、专业班,毕(结)业学员先后达15000多人,学校多次获得省、市嘉奖,民革中央及省、市新闻单位也多次作过报道。
二
八十年代加入民革的党员对蔡老有着特殊的感情,蔡老在他们心中,如父如兄。他们中有的父母在台湾,有的兄长在台湾,有的亲友在台湾。民革党员和国民党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凡是从文革中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蔡老帮助他们解决政治上的待遇、生活中的困难,联系台湾的亲人,抹平心灵上的创伤。同时,蔡老带领党员学习祖国统一政策和统战政策,引导党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编辑《淮安民革二十年》一书时,我查阅了大量文字材料和档案,那段时期的文字再现了一个个党员投身改革开放大潮、工作热情高涨的历史,也再现了蔡老在那段时期艰辛工作取得的成效。
三
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纪念日。每一年的这一天,有一群老人都会翘首以盼。作为省黄埔同学会的副会长,蔡老组建了黄埔同学会淮阴市联络组,从那以后,每年的6月16日,民革淮安市委机关便有这样一群老者,或由老伴牵手,或由子女搀扶,从涟水县、盱眙县、淮阴区、楚州区、开发区等地赶来,如过年一般开心。那些年的6月16日的那一天的白天,民革会议室的灯始终是亮着的,还有一盏台灯专门为蔡老准备,台灯下蔡老借着仅有的一点视力带领黄埔同学学习座谈祖统文件、对台政策等。年复一年,一群耄耋老人,围着蔡老畅谈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民革机关的那盏台灯见证了这段历史。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黄埔同学会会员已不便再出远门,民革市委便在每年的6月16日上门看望慰问他们,将组织的温暖带给他们。那些生活困难的黄埔同学更不会忘记蔡老曾经为他们争取经费、改善生活待遇所作的努力,他是黄埔同学心中可亲可敬的学长。
四
我初到民革淮安市委机关工作,蔡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声音,一口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声音响亮,铿锵有力,底气十足,这可能和他酷爱唱京剧有关。退休后,他成了淮安老年大学京剧班的学员,只要天气许可,石塔湖畔一定有他的身影。蔡老眼睛受过伤,晚年视力逐渐下降,但他一直坚持借助放大镜读书看报,他家的卧室客厅里摆放着整齐的《人民政协报》、《团结报》等;蔡老听力也不佳,工作中打电话给他的时候,我们都要扯大嗓门和他说话,可是生活中的困难从来没有将他打倒,每天饭后沿着大治路、引河路走一圈,散步、唱戏坚持了很多年,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吧!这是我所认识的蔡老,一位长者,一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长者。
在这样一个春天,广玉兰盛开的季节,一位93岁高龄的长者,离我们而去,大片大片洁白的花朵,在阳光下无声开放着,仿佛知道我们的哀思,花开无语,思念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