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情更浓
发布日期:[ 2011-03-10 ]
点击:[ 5503 ]
李 军
葛冬青是镇江民革丹徒区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 他个头不高,长得敦敦实实,在民革里却是人见人爱,因为他的敦厚,他的实在。小伙子平日言语不多,内心可燃烧着一团火,流淌着一腔热血。
从2001年到2009年11月他生命结束前25天,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自己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为人奉献之中。连续8年里,他共计献血40次,按规定算法,总量为2.73万毫升,成为全市捐献成分血的首批志愿者之一。他带动了一批周围人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行列,形成了爱心团队。
事情得从2001年3月说起,那是个星期天。正在逛街的小葛看到街边的流动采血车贴出了一块告示牌:“AB型血告急……”当时,葛冬青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血型,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走上献血车,捋起了衣袖。经检测,小葛是B型血,尽管不是当天急需的血型。小葛还是决定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他问医生他能献多少?
医生说,成人一次最多献400毫升。
小葛撸起袖子,说,那我就献400毫升!
当时医生大吃一惊,说,你是第一次献血吧,还是先献200吧,以后适应了再慢慢增加。
献血车上,200毫升鲜红的血从葛冬青体内缓缓流进了采血袋。
怀揣着一本献血证书,葛冬青从此走进了无偿献血者的行列,并一发而不可收拾。每隔半年,他总要来到采血点尽一次献血义务,献血量也逐渐增加,从最初的200毫升到300毫升,再到一次捐400毫升……采血点的医生们也都熟悉了这个憨厚、质朴的小伙子,到了一定时间,医生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念叨:“小葛最近该快来了吧?”
2005年7月,葛冬青应邀参加了一次镇江市中心血站召开的机采血小板推广座谈会,使他的献血理念得到了一次更新。
捐献血小板属于成分献血的一种。它与捐献全血的不同就是献血员的血液被输出后,将血小板分离,剩余的血液成分还要输还给捐献者。血小板在白血病、妇科、儿科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许多人担心血液“输回”,会对人体造成血液污染,因而存有顾虑。在推广会上,小葛听了专家的科学介绍,并观摩了规范的采血操作后,就像当初第一次走进采血车一样,当场填报了机采血小板志愿书。
采集血小板对捐血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为了确保每一次采集都能成功,小葛加强了体能锻炼,临采集前的一段时间,他还主动控制饮食。截至今年4月份,他已17次捐献血小板,次次成功,相当于捐献全血13600毫升。而他16100毫升的献血总量,早已超出了常人全身血液量的3倍。
葛冬青在自己坚持无偿献血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动员周围亲戚、同事加入献血志愿者行列。星期天休息,他将母亲带到了采血点;和妻子逛街,他一番“甜言蜜语”,让妻子也走进了献血车,成为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单位已有18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6人成为江苏省骨髓库骨髓捐献志愿者。
民革党员葛冬青由于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贡献,2007年12月,光荣地被推选为丹徒区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一次当选的他提写的《关于丹徒新城公交夜班专线增加班次延迟运营服务时间的建议》被采纳,并经过市公交总公司和区城管局的共同努力,该提案已经正式实施,造福于民。
几年来,葛冬青获得了镇江市政府和江苏省卫生厅“无偿献血奉献奖”等荣誉。他先后获得镇江市城市管理“十佳办案能手”、镇江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卫生部、红十字总会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荣誉称号。2009年11月,由于一次意外,年轻的小葛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他悄悄地走了,走得无声无息。
可是他创造的奇迹还在,它象影子一样留在了这个世界。
每当旭日东升朝霞满天,或者夕阳西归落霞缤纷的时候,也许他就站在云彩里,也许那里就有他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