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叔祖黄钟瑛
发布日期:[ 2012-03-13 ]
点击:[ 8491 ]
黄惠军
黄钟瑛(1869~1912),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汉族,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原籍福建长乐,后迁闽县(今属福州)。14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实习,后到“济远”舰当舰员,在甲午海战中英勇善战,一战成名。辛亥革命时,率领海军重创清军,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国建国元勋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他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版《军中白话宣讲书》。南北和议后,北洋政府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后黄钟瑛提出辞职,于4月11日免职,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就是这么一个率舰队东征西战所向披靡的铮铮铁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黄钟瑛对家人的关爱与体贴,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他七岁丧母,由长兄嫂(我的曾祖父母)抚养长大,对兄嫂感情深笃。他20岁时由船政后学堂毕业而上舰见习,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优秀军人素质,表现出非凡的治军才干,得到下级官兵的拥戴、上司的赏识,因此提升很快。从枪炮官到副舰长,至舰长兼海军部参谋,后升为巡洋舰“海筹舰”舰长,38岁时授海军副参领。在这期间,每年年终,他无论多忙,都要把一年来的薪俸开支列表寄给长兄。偶尔应酬开支稍大,还深表歉意,请兄长见谅。他长兄黄钟沣,不时函阻,但他坚持,始终不敢懈怠。不管官升多大,但在家中,他仍是尊敬兄长的小弟,没有忘记自己是黄家子孙。
黄钟瑛在海军服役,少有返里,原拟妻子分挽后回榕(福建)探视,也因军务繁忙终未成行。在家眷未接去上海期间,偶有回榕时所带物件、礼品,必先呈交长嫂分发,从无先拿回私室,对兄嫂恭敬有加,和家人相处没有私心,十分真诚。
长兄为父,这在黄钟瑛思想中是丝毫不含糊的。每每见到兄长,必先问安,然后再言及其他。在上海司令部,兄弟一同出游,他必先扶兄上下车,以示尊敬。后在上海海军司令部时病重,还力阻其兄来沪看望,为的是担心兄长年老,以免其劳累。直至弥留之际奄奄一息,尚一再劝慰其兄节哀保重,又向属下交待一切公事,才溘然长逝。
受黄钟瑛的言传身教,其长兄的儿孙多人在海军服役。次子黄忠瑄,为同盟会员、国际海军大校阅骨干、中国海军首次环球大航行功臣,辛亥革命时,正在英国的战舰英轮号上,是响应起义的策动者。三子黄忠璟,民国时期任海军上校。黄忠璟三子黄汉基(我的父亲)从学马尾海军学校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为抗日奔赴延安,是解放军空军16航校创建人、校长,原空军气象学校校长。
由于年幼时家贫,黄钟瑛父负债较多,黄钟瑛薪俸所积,有二大开支,一是为父还债,二是为父母建墓。个人成家却未予考虑,成年后,其兄极力为其张罗亲事,但他都以父母未安不敢立室而拒之。至36岁为父母建墓后,始迎娶三品协镇薛梦蛟之女为媳。其岳父系三品武将,死在南京任上,岳母之弟年幼,黄钟瑛亲自赴宁料理善后,平时又对岳父尊敬有加,因而深得薛家亲友的称赞,在薛氏族谱(家史)中记载有“后事均由女婿黄钟瑛公办理,护棺回闽葬祖茔”。
黄钟瑛是黄家孝道出色表现的典范,他把孝道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马尾船政后学堂攻读8年中,学校全是以英语授课,其所见新闻难免有西方文化色彩,得以受西方文化影响,故他后来虽接受孙中山思想,致力于建共和反帝制的斗争,但他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悌”没丢。
黄钟瑛友善亲友,尊敬兄长,至善至孝,但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却不顾安危,凛然献身民族革命。1911年秋武昌起义,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武汉江面,封锁江面,并以猛烈炮火炮轰击革命军阵地,形势极为严峻,革命军处境危险。此时,黄钟瑛任主力舰“海筹”号舰长、海军副参领,他心向革命,曾与舰上亲信沉痛表示“割地赔款,不兴必亡”,在海军易帜前就已组织、协助下属人员准备起义。见革命军形势危机,果断亲上旗舰,与萨镇冰相商未果,最后他掷杯于地说:“我全家生命在此一举”。这在当时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的确是要冒灭门危险的,充分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国家的英勇气概。当时,萨镇冰也发现军心同情革命,只是由于民族出身,有诸多不便,虽经多方劝说,终未参加反清行列。后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由黄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后来,黄钟瑛率舰队驶至九江,又经林森等人动员,黄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十一月,汉口、汉阳相继失守,黄钟瑛率舰救援武昌,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钟瑛与萨镇冰在辛亥革命时刻,政治见解虽有不同,且二人协商时钟瑛尚有稍烈动作,却未影响黄、萨二家交往,不但无隙,反为世好。民国8年,萨镇冰以海军部总长、海军上将身份为青山黄氏世谱作序,在短短360多字的序文中三处提到黄钟瑛,称“余与钟瑛本道义交固属世好”,对他好善乐施称赞不已。在中国历史上福州籍海军高级将领中,清廉者大有人在,其中包括黄钟瑛。黄钟瑛被评价为:“治军严谨,两袖清风。”概治军严谨又视下如亲,这是他近30年带兵的一贯作风,不但关心士兵的辛苦病痛,对部下有困难时也是慷慨解囊,因此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对于他治军严谨爱护兵士可举一例:当时海军司令部在上海,多有军舰停泊港口。夏天水兵在甲板上冲凉,有碍观瞻,实感不便。黄钟瑛嘱咐建围屏,水兵冲凉时围在甲板上,这一实用之物一直为以后海军所沿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钟瑛对袁世觊的看法可谓“入木三分”。当时,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瑛都是孙中山在军事上依靠的主要力量。“二黄”私交甚密,黄兴曾写一幅横额赠送黄钟瑛(现存安徽芜湖)。但二人对袁世凯看法有所不同,革命党上层对袁世凯许诺的“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抱有幻想。但黄钟瑛却认为袁世凯刁滑不可信,极力组织海军舰队参加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北伐曾一度辉煌,但由于革命党的妥协,南北和议告成,孙中山被迫让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黄钟瑛无意加入北京政府,于是请辞。但黄钟瑛的去留影响甚大,在同仁们的挽留下,他仅留任海军总司令。当时南京政府组织北上迎袁时,各部部长均参加,唯海军部黄钟瑛不愿前往。孙中山曾授衔黄钟瑛为海军上将,袁世凯改授为中将。事情的来去不难理解。黄钟瑛去世时,迫于影响,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令:“应从优照海军上将例优恤,以彰勋绩。”
黄钟瑛对中国海军难分难舍,他深知要振兴中国就要争得海权。在极其困难情况下,致力于海军建设,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坚持到底,最后吐血盈盆病死任上。
黄钟瑛人已作古,但其精神长存,他对于工作契而不舍,于长辈尊敬有加、清廉、孝顺,这都成为我们晚辈的一面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