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智慧火花:《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发布日期:[ 2007-09-04 ]   点击:[ 5021 ]

                江少莉
  
  曾在清华、北大任职的任彦申,以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写就了一本《从清华园到未名湖》,2007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有幸于该书甫出版之际,目睹了新书,并由“浅”及“深”进行了一番阅读。该书凡九篇,依次为:“我观北大清华”、“谈谈人才理念”、“关于领导哲学”、“一把手的艺术”、“大学管理的误区”、“思潮的困惑与出路”、“学潮的风险与对策”、“大学何去何从”、及“十年的记忆”。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该书装帧雅致,字距行距疏朗养目,留白宽阔,正适合现代都市中的“忙人”们“悦读”;此外,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一本回忆录。但待进一步“深阅读”后,始知不尽然。此书并非传统意义上以时间为序、描述自我人生历程的回忆录。作者意欲与社会、政府、大学或其他行业领导干部交流的,是他“在大学工作的感受以及离开大学后的再度思考”,是他那些或来自成功的经验,或取自失误的教训,或源于亲身体验,或立足于旁观者视角的肺腑感言。就像他在序中所说的,“不求体系的完整,只求有点用处”,这使得该书更接近于一部随感集。

  而这些随感并非随意堆砌的观点,它们以管理者的视角,围绕着人才理念、领导哲学、及大学管理等主要关注点铺展开来,措词往往简单明晰,用不多的字句阐述大道理,闪耀出作者不凡的智慧火花。

  关于人才理念,任彦申首先明晰了人才的内涵,他认为“人品、特长、贡献”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且一语破的:“人才不是全才,他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

  其次,在选择人才上,任彦申主张“制度选人”和“伯乐相马”结合起来,因为“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此种情况下,“伯乐相马”慧眼识人的必要性自不待言。举个现实中的例子,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都要求应聘者出示四、六级证书等证明个人英语能力的证书。诚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质,用英语证书的标准来选择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大批常规性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少数外语天赋不高,但在其他方面,如音乐绘画文学雕塑等领域有突出才能的天才、奇才、偏才、怪才,对于这些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用人单位就需以伯乐相马的眼光,扬长容短,为己所用,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上述的“扬长容短”,以及“扬长补短”、“扬长避短”等,在任彦申看来,都是对待人才的方法,他认为“如果社会对人才求全责备,那也就没有人才可言”。不惟如此,任彦申还建议领导者应虚怀若谷,对于人才偶尔犯下的错误,“必要时敢于护短”。

  最后,他总结出培养人才的三大法宝:用人要当其时、当其壮;不拘一格方能出人才;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

  由人才延及领导,任彦申提出了在个人成长中,易被人忽视的“领导环境”。他认为这是较之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环境因素,人才“最重要的成长环境”。那么,作为一名好领导,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呢?任彦申基于自己的领导实践、领导哲学观,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领导经”:

  领导者主要不是靠自己干事情,而是团结大家合作干事情......善于团结、乐于合作、易于交往,是领导者的基本功。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这是选拔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同优秀人才、先进群众交往上,以便随时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而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造个别“问题人物”的身上。

  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带动了周围一群人的成功,形成了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群体效应,那才是真正英明的领导者。

  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在工作场合,领导者和身边工作人员应当上下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领导者应当是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多一点亲切平和,多一点轻松幽默,讲一点人情世故。

  如果以上述五条针对领导的“处世之道”勾勒出一个领导形象,那他应该是既能“有声有色地工作”又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既组织有力又平易近人,既善待他人(属下)、“有情有义地交往”又懂得如何关爱自己,他处处信守团队精神,处处实践伯乐之德。

  书中有关“领导环境”的这一部分内容,发人深省,就像刘吉在序中所评价的:“不仅是大学的领导者,‘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领导者,乃至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值得一读,对改进自己领导工作是绝对有帮助的。”

  上述关于人才和领导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管理中。当然,大学管理亦有不同于社会其他单位的特殊之处,它管理的是人才中的精英,社会的智囊团,更应当注意“尊重思想自由的价值,承认多元共生的权利”。对于高校管理之道,任彦申基于自己管理北大的实践经验,自有一番可供高校管理者“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比如,在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上,任彦申语予高校“同行们”:“用文化精神去‘理’比用规章制度去‘管’,可能更为奏效。”再比如,在处理学术与政治问题上,他把持的原则是:“在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纠缠不清时,应当‘就低不就高’,先作为学术问题对待。”

  在对待大学的学术研究上,他心中有一张蓝图:“我们的大学,既应当鼓励多数教师关注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也应当允许一些教师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超脱现实的功利,从事纯学术研究,去追求更加遥远的目标。”阅读这样的一段话,再比照任彦申当年在北大的作为,我们对他主张的“大学之道”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任彦申是较早提出高校应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人之一,他认为“产学研结合,中国走这条路,是领先的,这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个亮点。”因此,他推崇已故的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教授,认为王选踩出了一条道路,开创了一种模式,“王选是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开拓者。”他在北大党委副书记任上,曾因主持“拆掉南墙,兴办科技文化商业街”的北大南街企业工程,被海内外媒体报道为“推倒南墙的人”,而推倒南墙后“更新观念”的北大,决心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正如当初《文汇报》所大胆断言的那样,“告别的不仅仅是一堵围墙,也许还是一个围墙的时代”。

  任彦申治理北大的“实战”经验,加之他在书中实话实说坦露出来的治校心得,反映了当代中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方案。今后若出版“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一类的书,在“高校管理”部分,就可将其作为一个鲜活案例来研究。

  类似的“直言不讳”,还见于书中对北大清华校风的精辟评论。任彦申曾先后在清华、北大长期任职,其中清华十五年、北大近十年,就像他在自序中所言“清华、北大给我打下的思想烙印是深刻的、长久的、难以磨灭的”。大脑深处的思想烙印,反馈到现实中对清华、北大校风的比较上,他清晰地判定:“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虽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办法比北大多,想得到也能办成。如果把北大的‘想法’和清华的‘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这种鞭辟入里的分析还体现在他对细微之处的观察,比如他注意到“如果上级部门到北大、清华考察人才,在北大考察的结果往往是“虽然……但是……”,而在清华考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但……而且……”。为什么呢?任彦申发掘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清华“不但自我感觉好,而且很关注别人的评价”,“注意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尽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但对外的声音常常是一致的”;而北大“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且“内外无别,常常‘内战外打’,北大人在外面说北大的坏话是常有的事,人们似乎也无所谓。”此处亦是道人之所不能道。

  在大学和政府、大学和社会之间,任彦申希望“能搭起一座对话沟通的桥梁”,读者如果通过这本书,“对大学精神和人才观念多一点认识,对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多一点理解和支持,而其他领导干部能从中获得一点参考价值”,他也就“心满意足了”。而笔者认为,读者如果能从任彦申的诸多智慧火花中,引发一些思考,那么,或可启迪心智,汲取于己于单位于社会的有益之处。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