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台湾
发布日期:[ 2011-07-13 ]
点击:[ 4998 ]
马 骏
台湾,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还有些神秘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到那个美丽的岛屿去看看,便成了心中的向往。5月26日,我飞到了台湾,开始了为期8天的环岛游,与台湾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实现了心中的愿望。我们从北走到南,从西走到东,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宝让我们大开了眼界;站在101大楼上,台北的风光尽收眼底;在孙中山纪念馆,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代伟人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在士林官邸、中正纪念堂,我们了解了蒋介石及宋美龄统治台湾时期的点点滴滴;在日月潭、阿里山、西子湾、垦丁公园、太鲁阁、太平洋边,我们欣赏到了台湾美丽的风光。8天里,我们不仅领略了台湾的秀丽风光,而且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其中,还有一些情、一些梦留在了台湾。
我们都是马援的后人
我们行程中的一站是“总统府”,这也是一座日据时期的“总督府”,现在作为“总统府”,是台湾的权力中枢。然而在门口,我们肉眼可见的戒备却十分简单——没有围墙,只有几位宪兵和便衣。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可以进去自由参观。虽经整修,建筑仍保持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庄严和简洁。主楼共分为五层,主体平面呈现“日”字型。正面宽约140米,侧面宽约85米,中央塔高60米,总占地为2100坪,建筑物的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而整栋建筑物中充满廊柱、山墙、拱廊及圆拱窗,堪称日治时期台湾的代表性建筑。
到了“总统府”,不得不说一下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马英九出生于香港,一般人都知道其祖籍是大陆湖南衡阳,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003年,马曾主动会见陕西代表团成员并对赴台访问的陕西同胞说:“陕西来的同胞我是一定要见的,因为我是陕西省扶风县人。我的祖籍是陕西扶风,汉代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明朝末年,扶风马家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我就是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确是扶风人。”看来,自幼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马英九,他的大陆情结是十分浓郁的。
有幸的是,本人也是扶风人,亦是马援的后代。我的祖籍是浙江嵊州谷来镇,扶风马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而辗转迁徙至谷来镇马村,遂成为嵊州马氏发源地,近代名人马寅初、马晓春均是嵊州人。因此,可以说本人与马英九有着共同的祖先——马援。
马援是东汉名将,陕西扶风人,曾南征北战,为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官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生前曾发出“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的豪言壮语。公元49年,马援以63岁高龄病死军中。马援的出生地在扶风毕家村,村中有马援的墓地和祠堂。住在村子里的人都是马援的后代,他们按辈分排行,长幼有序。马氏的后代现在已遍布世界各地。2005年4月,马英九的父亲——台湾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总会主席马鹤凌先生,亲率台湾及马来西亚宗亲总会寻根祭祖代表团一行30人到陕西毕家村寻根祭祖,拜祭了先祖马援,共叙血脉浓情,代表团受到当地乡亲几千人的热烈欢迎,并受到陕西省省长陈德铭的亲切接见。临别之时,已届86岁高龄的马鹤凌先生即兴提笔作诗:
跨海寻根万里行,杨凌祭祖正清明。
亡人追远还乡日,欣见宗亲乐太平。
另外,台湾北部的苗栗县通宵镇有一个马家村,村中现有400户人家,都姓马,而且自称来自陕西扶风,是马援的后代。据说其祖上跟随郑成功的部队来台湾,村中建有“扶风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9年前,马英九曾到马家村“认祖归宗”,以后每年都要在正月初二这天来到马家村,参加祭祖活动,用客家话和乡亲拉家常,和乡亲们合唱客家歌曲“客家本色”。马英九表示,他与马家村乡亲的祖先都来自大陆陕西省扶风堂,2000年前是一家,经历不同迁徙路线,身上留着同样的血液。此后,连续10多年来,马英九每年大年初二都到苗栗县马家村祭祖,足见马总统的寻根情结。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两岸统一后,身处两地的马援后人能同时到陕西扶风祭祖,聊以宽慰先祖的英魂。
目睹《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之展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华文物精品。在此馆藏的65万件藏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50万件藏品,共同传承着华夏文明,成为两地民众、炎黄子孙共同血脉根源的象征。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民众虽然还不能统览故宫至宝的全貌,但值得欣慰的是,一宫两院部分藏品的联展,已将大陆与台湾的文化根脉紧密地续接上了。最让我激动的是,我亲眼目睹了《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之展,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
元代名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历代名迹之一。清顺治七年,《富春山居图》前一小部分化为灰烬,后一部分成为两段,前段较短,称《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总理的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希望长期分隔两岸的黄公望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能够早日团圆,并借此呼吁中华民族文化团圆。温家宝总理富有情感、高瞻远瞩的述说跨越海峡,引起强烈的共鸣。2011年1月16日,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签订了合展协议,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向游人展出。
《富春山居图》两岸原迹合璧是近代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是对当代人中华文化信仰和使命感的召唤,也是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序曲。两岸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和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迎接《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富春山居图》皮雕画珍藏版以皮雕的艺术形式再现全图合壁风采,以此纪念中华民族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富春山居图》的“合璧”,穿过了数百年的风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在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中华儿女中激起广泛共鸣。可以说,这次“合璧”的意义早已超越书画艺术范畴,而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相约”。除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这幅传世名画的“合璧”之所以如此牵动人心,原因很简单:在它的笔墨画轴背后,浓缩着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两岸同胞的离合悲欢,更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祈愿。在600余年的坎坷历程中,这幅名画虽经火焚却未被毁,分隔成一图一卷后仍极具艺术价值,可谓“死而复生”,其遭遇可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在近60多年分藏两岸的岁月中,血脉相连的这一图一卷虽无缘聚首,却始终默默无言地诉说着两岸同根、文化同源。而这次“合璧”,把海峡两岸的根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并向世人证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期待着,两岸能将更多的藏品联袂向世人展示,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矣……
这是我首次台湾之行,时间不长,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要说最深的感受,我认为可凝炼为一个字——“情”。元好问曾经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说的是男女之情,是小爱。我说的情是民族之情、同胞之情、同乡之情、同学之情,这是大爱。在台湾的每一天,我都被这种情所包围、所浸润。我所接触的台湾同胞,无不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豪。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目前两岸的分离只是暂时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台湾,在近代更是饱受蹂躏、饱经苦难。如今,旧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世界已跨入21世纪,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应该尽早统一,中国也完全能够早日达成统一。我常自问:何谓大势?何谓人心?对两岸的中国人来说,中国的统一即是大势,即是人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非常漂亮地解答好祖国统一的这份答卷,共谋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我期望着能有第二次台湾之行,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际遇呢?我将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而默默许愿,许一个和平统一、强盛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