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追寻革命先烈足迹
发布日期:[ 2011-09-06 ]
点击:[ 4894 ]
——参观渣滓洞、特园有感
谢 宇
7月31日,我有幸随同民革淮安市委一行赴重庆追寻革命先烈足迹,重温多党合作历史。七月的重庆,骄阳似火,雾霭重重,但丝毫阻挡不了我们的步伐。
红岩:鲜血铸就历史丰碑
歌乐山麓,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天气依旧炎热,让人挥汗如雨,但渣滓洞的风却仍然吹的人凉飕飕的。在去渣滓洞监狱的林荫小道两旁,布满了当年特务们站岗放哨的岗楼,雨伞形状,顶部用茅草覆盖着。七月的山城,雨量充沛,雾气蒙蒙,房屋瓦片上长满了青苔,灰蓝色的墙壁给人一种阴森可怕的感觉。尽管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我觉得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许云峰、江竹筠、陈然、杨虎城、小萝卜头……一个个形象早已在脑海中定格。走进监狱院子,“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的特务讯示标语便映入眼前,让人义愤填膺。
随着导游,我来到了监狱的刑讯室,那铁链、绳索、烙铁、老虎凳等尽管已经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但仍使人看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遥想当年,许多革命志士在这里经受特务的严刑拷打,他们用铮铮铁骨的坚强意志在这里与惨无人道的刑罚较量着,一幕幕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我逐一观看了曾经关押过三百多名革命者的18间牢房。牢门分两层,里面一层焊有铁栅,可谓是壁垒森严。有的牢门打开着,牢房墙壁上贴有革命者的情况介绍和他们创作的诗词、信件复制品及照片;有的牢门紧锁着,透过栅栏孔隙,就会看到里面革命前辈们用过的被褥、草垫、碗筷等物品。看着革命烈士们的遗物,感情的闸门豁然而开,我的眼睛湿润了。
正当我感慨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时,“快看,小民革案”,同事的话语惊醒了我。我忙凑过去,睁大眼睛仔细阅读:“小民革”,即1941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是在中共影响下的国民党内部反蒋秘密政治团体,主要领导者有王昆仑、王炳南、许宝驹、屈武等,1949年9月宣告结束。1947年10月,一些“小民革”成员因秘密筹组武装起义,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侦破遭逮捕、杀害。作为民革机关工作者,此刻我所受到的震撼和感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我的印象里,在渣滓洞遭到迫害、枪杀的都是共产党人。今天来到这里,我才了解到,民革老一辈们同样也为新中国的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矢志报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他们满怀民主革命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同反动势力做殊死斗争,与共产党人心想在一处、血流在一起,用生命筑起了风雨同舟的历史丰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光荣传统,是民革的立党之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特园:重温历史 同心同行
上清寺路口依旧车来车往,人流如织。喧闹的城市中有座青灰色的三层小楼安详立于其中,沉稳而古朴,让人肃然起敬。
未到特园之前,就听说特园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是民革前身——三民主义同志会的诞生地,素有“民主之家”的美誉。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顾特园”,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李济深等社会贤达,共商国是,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50多位中共人士都曾是特园的嘉宾,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100余位社会知名人士都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在那里,留下了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均、马叙伦等众多著名民主人士开展爱国运动,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光辉足迹……迄今为止,特园是唯一一个反映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历史的综合性展馆。这些谈闻,总让我心潮澎湃,充满着期待。
车至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风雨同舟 共商国是”大型纪念性景观雕塑。这座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的雕塑,源于历史,基于生活,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艺术语言,将人物、场景与时代背景融汇成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形象化、艺术性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社会贤达聚会重庆,畅所欲言、共商国是的情景,是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标志性景观。浮雕前,大家纷纷留影纪念。
山城重庆,处处是山坡,处处有台阶,特园也不例外。随着讲解员,沿着青石阶梯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处,穿过茂密的黄葛树绿茵丛,便来到了由两栋中西合璧的三层楼房组成的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走进陈列馆,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情感顿然而生。进入序厅大门,扑面而来的便是制作精美的几个大表格,分别是:“中国民主党派成立时期基本情况”、“建国初期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领导人名单”、“民主党派领导人担任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名单”、“民主党派领导人担任历届政协副主席名单”。在底楼、二楼和三楼,分别是各民主党派的分展厅。在各展厅里,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和台盟八个民主党派的成立和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堪称民主党派发展历程的“档案馆”。
置身发黄的老照片中,喧嚣的都市早已离去。一墙之隔,历史和现实让人恍惚而感慨。边走边看,还一边听讲解员的介绍。琳琅满目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珍贵实物让人目不暇接,伟人的足迹仿佛历历在目,伟人的精神犹如拍岸惊涛,撞击着我们的思想与灵魂。立于其境,仔细阅读着那段历史的经络;触景生情,进而不由得产生敬意;睹物思今,应珍惜现在,一定要把这光荣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当来到民革历史陈列馆时,大家不由地放慢脚步,仔细观看与民革历史有关的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份份文件手稿等。特别是民革中央指导西南工作委员第一次委员会签名绸缎,毛泽东主席致何香凝的感谢信,孙中山先生给彭泽民先生的题字等珍贵物品,令人记忆深刻。珍贵的照片和历史文物也翔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民革发展的历史。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先后宣告成立,到1948年1月1日,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在香港宣告民革成立。1948年5月,民革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革先辈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风雨同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出特园,大家都有很多感受。的确,站在历史发生地,重温历史,那种真实的感受不是看文字、看影视作品就能获得的。回望特园,依然那样沉静安详。但它为我们诠释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历史佳话,使我们看到了前辈们的坚定的信仰、爱国的激情和与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友谊,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现在,特园已成为多党合作光荣传统的重要教育基地,它必将引领着我们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为多党合作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嘉陵江上有一叟,银髯长可一尺九……有堂专为民主开,有酒专为民主寿。召集民主见曙光,民主之家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诗中提到的“一叟”鲜英先生早已仙去,而民主之家——特园将焕发新颜。
暮色降临,山城为雾所罩,时而云海翻滚,一座城市隐没在茫茫云海中;时而轻雾弥漫,山城上披着银白色舞衣;时而云雾散尽,一座水上浮宫凸现眼前。此次重庆之行,让我们牢记了历史,接受了精神洗礼。这条路,我们花了一天时间走完;可是,却让我铭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