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峥嵘剑气腾
发布日期:[ 2011-11-09 ]
点击:[ 5365 ]
——庞树柏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创作
沈 愈
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庞树柏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革命家。王大觉称之为“光复常熟之首功”,郑逸梅则将他列入南社社员“在同盟会中起着革命作用”者。庞树柏(1884-1916),字檗子,号芑庵,别署绮庵、龙禅居士、剑门病侠,室名龙禅室、抱香簃、玉琤瑽馆、墨泪龛,江苏常熟人。著有《清代女纪》、《墨泪龛笔记》、《抱香簃随笔》、《蘦香残芬录》、《龙禅室摭谈》、《庞檗子遗集》二种(《玉琤瑽馆词稿》、《龙禅室诗》)、《灵岩樵唱》、《今妇人集》、《湘心词 衮香词》、《碧血碑》杂剧等。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有“玉琤瑽与龙禅室,一例峥嵘剑气腾”之句,概括颇为形象。
一、庞树柏生平
庞树柏“生而颖异,九岁能作韵语,十四岁毕《十三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其兄庞树松及常熟黄摩西等在苏州组织“三千剑气文社”,以诗文宣传排满革命。庞“弱冠肄业江苏师范学校,受知于监督罗叔言先生”。“后数年,历膺江宁思益、上海澄衷、木渎两等、常熟两等各学堂教席”。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被清廷杀害,陈去病等在沪拟为其开追悼会未果,集同志者成立神交社,庞亦参与其事。宣统元年(1909),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十七人在虎丘成立南社,庞为发起人之一,并被推为词选编辑。又任上海《国粹学报》编辑。庞还加入了同盟会,时间无考,大约在1909年加入南社之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庞树柏在上海直接参与上海光复事件,参与筹建沪军都督府,奔走颇力。11月,庞返回常熟,推动了常昭两县(清代雍正四年,分常熟县为常熟、昭文两县,同城而治)的光复,常昭两县合并为常熟县。庞思想新,才具好,在新成立的常熟县民政署担任秘书主任,为县署内骨干分子。
庞树柏就职不久,却戏剧性地因所谓“火烧芋艿头”事件被迫离职并离开常熟。光复以后,当局认为差役最为病民,应当裁革,庞曾在公共地方倡言于众。三班衙役知道已没有前途,因此大起恐慌。有一天,庞出署还家,众差役集合数百人,声言请愿,手执长香,一齐向庞刺烫,经人排解得免。庞在革命之前已经剪发,众差役称之为“芋艿头”,这次声言将“火烧芋艿头”,终于将庞逼走上海,排挤出局。
庞返沪之后,继续任教,间任沪军都督文牍。19l3年“二次革命”时,庞曾作《拟沪军都督北伐誓师文》,并参与筹划。事败,退出政界,专心任教。19l3年,徐自华在上海接办“竞雄女学”,内设文学专修班,聘请庞执教其中。庞树柏挚友、南社社员萧蜕在《庞檗子传》中说:“君返沪,仍主讲席,间任沪军都督文牍。壬子赣事起,邑中忌君者犹不已,为蜚语中君,君实不知也。自是益晦养,绝意世事。启迪后进为乐,兼任爱国、竞雄诸女校教科,暇则文酒博塞自遣,然恒抑郁侘傺,或颓然作厌世想。丙辰秋,遘疾而殁,年三十三耳。”
二、庞树柏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创作
萧蜕曾经指出庞“诗文秀丽,填词尤工,哀感顽艳”,颇为允当。庞树柏以词名,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以杨林当之,称其“瓣香彊村,为南社词流眉目”,“趋向南宋,得白石之警秀”。庞曾任南社词集编辑,是社中词学方面的权威人士。归安朱彊村以词名海内,于当世词人少所赞许,而独推重庞。在南社兴盛的时代,许多南社词人云集沪上,酬酢流连,词作纷出,庞树柏与王蕴章、徐珂等,都是当时上海有名词人。众所周知,1917年因柳亚子与南社中人有唐宋诗之争,导致南社解体。事实上,这种诗词学术分歧在一开始已露端倪,所不同的是这次分歧表现在词学方面。1909年南社首次集会时,庞树柏与柳亚子在词学理论上发生过南北宋之争。柳亚子在《南社纪略》中说:“在清末的时候,本来是盛行北宋诗和南宋词的,我却偏偏要独持异议。以为论诗应该宗法三唐,论词是应当宗法五代和北宋的。人家崇拜南宋的词,尤其是崇拜吴梦窗,我实在不服气。我说:‘讲到南宋的词家,除了李清照是女子外,论男的只有辛幼安是可儿。梦窗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何足道哉!’这句话不要紧,却惹恼了庞檗子和蔡哲夫。檗子是词学专家,南宋的正统派,哲夫却夹七夹八地喜欢发表他自己的主张,于是,他们便和我们争论起来。一方面,助我张目的,只有朱梁任,可是事情不凑巧,我是患口吃症者,梁任也有同病,两个人期期艾艾,自然争他们不过,我急得大哭起来,骂他们欺负我,檗子急忙道歉,事情才算告一段落。”庞树柏则以纪事诗的方式记录了这一宗公案:“高谈载伸逸兴飞,指掌古今探义微。觥觥争泻吟笺擘,众客酬酢一客欷”,笔调轻松而诙谐。事实上,南社内部在诗词创作主张方面意见分歧,后来有加无已,最终导致了南社解体。
梁启超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首创“诗界革命”之说,1902年以后,又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曰“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当此之时,许多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其政治立场与梁氏等维新派虽格格不入,而于“诗界革命”之说却靡然风从。1903年之后,更掀起一阵“革命诗潮”,这次诗潮不再局限于诗界而直指政界,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年轻诗人群体崛起于诗坛,庞树柏就是其中之一。“革命诗潮”继承了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的纲领,而意境更为开拓,语句更为新潮。在美学风格上,一方面仍然恪守格律,另一方面大声疾呼,歌哭无端,恣肆激烈,叫嚣亢厉,与传统诗学温柔敦厚、蕴籍含蓄的主旨大相径庭。庞树柏之诗,就流派而言,属于推崇江西诗派的同光体。应予指出,庞树柏的诗,在创作理论及艺术形式上虽然固守传统,而在内容及思想上却有了本质变化。庞树柏写景之诗有唐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风味,而其诗集中,满眼都是革命文字。感慨时事之作,多慷慨激越。物伤其类,1907年秋瑾被杀,次年,陈去病、徐自华等在杭州设秋社为纪念,请人绘《西泠悲秋图》征集题咏。庞赋《秋侠墓》诗,以“年年碧血痕唯灭,寸寸红心草未删”之句抒愤懑之情。其《西泠杂咏八首》之一则云:“风雨秋家亭子下,落花哭罢哭江山。”吴禄贞被杀(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人,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革命党人,1911年被暗杀),庞又作《哭吴烈士绶卿即题其遗诗后》,来悼念这位“雄豪盖代”的革命党人:“慷慨吞胡气自雄,绝裾击楫壮图空。赋成鹦鹉羞黄祖,拼掷头颅赠马童。娘子关前愁夜月,阏氏山外哭秋风。伤心一卷西征草,难得簪花替写工。”所谓簪花替写工,是指吴芝瑛手书《吴烈士遗诗》事。1913年宋教仁被刺,庞作《渔父辞》、《宋渔父先生哀词》、《三月二十二日为遁初周年,晚过沪宁车站遁初被害处》、《桃源忆故人 遁初周忌赋此吊之》、《桃源忆故人 遁初三周年忌日匪石有词悼之即步其韵》等,皆怀事怀人之作。作为决意革命的表示,庞早在辛亥之前已剪发辫,并作《剪发示朴公》诗。庞后来追述自己在武昌起义时“也曾聚米试为山,扫穴犁庭指顾间”,踌躇满志,颇欲有所作为,似乎驱除鞑虏、推翻满清只不过是指顾间事。然而在推动常熟光复之后,庞却很快被地方势力逼走上海,《辛亥沪城度岁》诗曰:“一椽入海且高眠,歌哭无端莫问天。万劫光阴趋短夜,半街灯火画残年。鱼龙世界将疑幻,虫巢蛄生涯只自怜。静对妻孥知老大,强书春贴擘红笺。”穷愁潦倒,豪气顿消。“革命诗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民国甫建,诗风随即改变。二次革命失败后,庞树柏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失水蛟龙方困日,满潮乌贼复乘时”,叹息时运不济,失水坐困。“当路一蛙还怒目,退风六鹢且高飞”,“狗屠市上空挥泪,鲈脍江头好赋诗”,井蛙当路、乌贼乘潮,形势不利,庞选择了退风高飞,然而又心有不甘,耿耿于怀。“未了恩仇看短剑,忍挥涕泪堕清笳”,“兵气未销惊断雁,客愁难祓对深卮”,怒气未消,惊魂未定,悲愁交加,萧蜕所谓“暇则文酒博塞自遣,然恒抑郁侘傺,或颓然作厌世想”。
传统戏剧在清末也开始向政治靠拢。1905年,陈去病在上海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首倡戏剧革命,宣传民族主义、民主思想。柳亚子撰写了著名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提出戏曲的社会作用问题,主张戏曲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服务。1908年,《小说林》杂志第11期刊登了庞树柏的《碧血碑》杂剧。该剧以秋瑾事为题材,充满了对革命志士的敬仰之情,与吴梅的《轩亭秋》杂剧、啸庐的《轩亭血》传奇形成系列,成为清末时事政治剧的代表作品,在当时曲坛占有一定地位。庞还著有《花月痕传奇》,刊于《妇女杂志》。庞好与伶人交往,诗词唱和者有冯春航、汪优游、梅兰芳等,曾作《送别梅兰芳》诗。对春柳社新剧《不如归》、《落花梦》以及借古讽今的悲剧《血泪碑》、《明末遗恨》皆揄扬备至,曾作《观演明末遗恨即赠韵珂》诗。
纵观庞树柏的一生,对于民主革命,可谓奔走先后,不遗余力。他的那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意识、奋勇果敢的冲决精神,使他不仅成为南社才子中著名的诗家词人,并且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猛士与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