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强著《中华玉文化研究文集》读后 

发布日期:[ 2018-01-18 ]   点击:[ 6057 ]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魏继新

  近日,得殷志强先生手赠所著《中华玉文化研究文集》一书,该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玉文化,我向来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读的古诗古文中,写到玉的文句可谓比比皆是,且多为美丽的象征。《诗经》载“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古代还有“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等说法,汉语词汇中“玉女”“玉容”“玉露”“抛砖引玉”“亭亭玉立”等,都是玉之美在文化史上的反映。今人对玉,更是喜爱备至,穿金戴玉已成为很多人的标配。现在,得这样一本玉文化研究的书集在手,便可以一睹中华玉文化的真容了。

  殷志强先生为玉文化研究专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在国家文物局、美国、澳大利亚接受专业培训,专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这本书集恰是他多年来的论文结集,共有27篇文章,均与中华玉文化有关,涉及玉文化的发展史、玉器的艺术特征、名人名家与玉文化、中华玉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华玉文化与世界上其他玉文化的关系、玉器市场观察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内容广泛,无论事先知玉与否,仔细研读之后,都将收获满满。

  以玉文化史的发展为例,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玉的特征分析为纬,对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玉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因为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最早的龙是玉龙,已有5000多年的身世,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考古发现最多的也可能是玉龙时代最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所以,本书编辑上从红山玉龙文化开始,以时间为经,介绍了良渚玉文化、夏时期玉器、东周吴楚玉器、辽金动植物玉器、元代玉器、明代玉器、清代玉器、当代玉器;对于每个时期的玉器,笔者的分析更为详细,在谈到红山玉文化时,他从对红山玉的考古谈起,指出“红山玉文化分类研究,必须抓住龙本质的物征,大小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变化特征是玉龙的形体、头型以及颈背脊是否有鬃毛等”,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他将红山文化玉龙分为长鬃C形玉龙与兽面玉玦形两类,从而指出这两类玉龙在地区分布、要素构成、时代早晚关系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谈到明代玉器时,他认为“明代玉器存在‘粗货’与‘细货’两种风格,以‘粗大明’概括明代玉器的特点,实际是是以局部看整体,重小节忘大局,以偏概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尤其是明代王公贵族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几乎都不是‘粗大明’一类玉作”,并着重分析了明代一些精美代表性玉器。窥一斑而知全貌,从书中我们确乎可以了解玉文化的发展历史。

  玉文化不仅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而且飘洋过海,在他乡蔚为壮观。殷志强先生曾趁在美学习培训机会,关注并研究了美国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玉器,如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收藏的石家河文化玉兽面、夏代早期玉刀、战国玉龙佩、战国镶金玉带钩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兽面纹玉梳、西周龙凤纹柄玉器、清代玉卧马等,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收藏的西汉谷纹玉瑗、清代凤形玉砚、清代带盖玉盒等,斯坦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八宝纹活环双耳洗、清代玉荷花形插、清代玉卧牛等。他对每个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玉进行了详细归类和细部介绍,让国人对美国藏家的玉器藏品、爱好和管理方式都有了初步了解。

  爱玉之心,人皆有之。不仅普通人爱玉,历史名人与文化大家更是爱玉,对玉的理解和运用别有格调。乾隆作为一代皇帝,对玉更是情深意重,除了皇帝的天然身份可以拥有数量众多、价值不菲的玉器外,主要在于他个人的喜爱,笔者在本书“乾隆御宝知多少”一文中说“乾隆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狂热崇拜者、保护者、实践者和鉴赏家,热衷研究中国玉器,过问玉器生产,使玉器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至清宫每个宫殿都有一宝,多为玉制,他鉴赏书画有鉴赏宝,藏书有鉴藏之宝,写书有“御书之宝”,还有自己的闲章“古稀天子之宝”“信天主人”“万有同春”等。笔者还趁参观章太炎先生纪念馆之机,探究了太炎先生所藏玉宝的“二琮最佳”含义,认为太炎先生“将外方内圆的玉器定名为琮,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肯定了太炎先生的实践功劳。

  因为国人爱玉的文化传统,笔者从研究的角度解析了从2003年至2008年中国玉器市场的行情及发展变化,为爱玉之人选玉买玉藏玉提供思考。因此,书中选录了2003年海内外玉器市行情、2004年玉器市场观察、2005年玉器市场非理性透视、2006年中国玉器进入“玉无价”时代、2007年玉事活动开启新“玉器时代”、2008年时尚化的中国玉器等文章。虽然现在时光已到了2017年底,10年的时间虽已过去,但那段时期的玉器市场的变化仍可为今天所参考借鉴,尤其是“玉器的非理性现象”仍在,如“清帝玉价离谱”“古玉遇冷”“玉器专家多如过江之鲫”“市场学术相搅浑”至今仍然未变多少。此外,玉无价、时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财富的富足而愈加强化,对很多人来说,佩玉已成生活中的必须,但想拥有一块上等好玉却是有些望尘莫及了。

  本书最难得的是,每篇文中都配上了精美的玉器图片,共有300余幅,绝大多数是殷志强先生在学术旅行时所拍。如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荷叶形玉洗、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金代葡萄纹玉饰、珍藏在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西汉心形玉佩和晚清翠玉挂件等。因为笔者考古出身,从研究角度观玉,很多观察解度与常规拍摄有所不同,他力求反映出玉器的本质,拍一件玉器不仅拍摄整体,而且拍摄局部和细节,特别强调细节上的与众不同,特别注重图文相配,细节的内容和图片展示的细节相一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片是文集内容的重要构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量,有些图片还是初次发表。

  此外,书中对玉龙文化、玉璧功能、巧色玉、玉雕等进行了研究,探究了美国人劳佛对中国玉器的收藏和毛利人玉器对中国玉雕的启示,对中国玉器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进行了提示,书中的内容既宽泛,又集中,集中于玉文化,宽泛于玉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有心于玉本身研究和玉文化研究都有较为深刻的启迪。

  古人重玉,今人贵玉,都把玉作为美好的象征。可见,中华文化对玉是“情有独钟”的,从考古发现,中华玉文化具有八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中国有文字记录历史之前就有了玉的应用,因此,殷志强先生说“玉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华传统礼仪的载体”。《周礼》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古代还用玉祭祀日月星辰,大山名川,祈求世界平安、民众福祉,如以“圭璧祀日月星辰”,即用玉圭祭祀日月星辰等。不仅如此,玉也是东方美的象征,《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战国时期卞和献璞于楚王的故事,强调玉的材质美,引出人的心灵美、道德美。古代情人间常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诗经》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即玉。同时,玉也是民族财富的象征,自古以来及至今天,玉仍然是人们作为财富的象征之一,佩戴玉饰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正因为上述种种,玉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以玉为书,书即玉也。(作者为民革江苏省委机关干部)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