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民革全国示范支部,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在思想建设、组织发展、履职尽职、社会服务、创新创优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它的前身为民革苏州市委直属第二支部,2005年9月因为姑苏区区划调整,支部整体划归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管理,更名为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支部现任主委张宁,副主委吴国红、龚建新,组织委员李亮,宣传委员王树基,联络委员仲新春。现有党员37名,含退休党员5人,平均年龄47.7岁,具有民革渊源、民革特色的党员占比70%。其中,江苏省政协委员1名,苏州市政协委员4名,区政协委员2名,区人大代表1名,市青联委员2名,科级及以上实职干部5名。
后备干部的“黄埔军校”
京杭运河旁,博济江南智造园内,一幢旧厂房里传来阵阵喧闹的声音,走近改造的旧厂房LOFT,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姑苏十二支部党员之家”,也是支部宣传委员王树基的创业基地坐落处。推开大门,看到的是“姑苏十二支部党员之家”的荣誉墙上挂着满满的证书:荣获科技魅力人物、江苏省科技企业家、经济贡献一等奖的吴加富,东南大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韩立军,荣获武德风尚奖的彭明州,中国十大著名策划专家、盆景高级艺术师张夷,财务战略管理专家陈梅萍,苏州市优秀青年职业农民、苏州市姑苏区“四创好青年”创业之星王树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3次荣获苏州市人民政府二等功的陶勇杰,荣获上海世博会工作个人二等奖的王静……
在“姑苏十二支部党员之家”共议示范支部创建工作
荣誉满墙、人才荟萃离不开支部严谨的组织发展体系。支部推行“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党员从申请入党到预备党员转正重要节点进行全程纪实,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参加“党员活动日”的出勤率、社情民意或调研报告撰写纳入党员培养考察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发展党员精细管理水平。后期的跟踪培养也必不可少,支部优先推荐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民革中央、民革省委等各级各类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推荐进入各级各类政风行风监督队伍,锤炼提升骨干队伍的综合素质。敬业、博爱、不断进步的精神在这片红色的沃土得到传承,一代代民革人接续奋斗。
思想引领是根本,初心教育是支部党员达成的共识。党员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新时代参政党使命和责任的认识,夯实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积极撰写文章,深入开展“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的民革优良传统教育活动,深切感受民革前辈的崇高境界、坚定信念和优良传统,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支部党员参加“纪念苏州民革成立60周年”趣味运动会
政治思想素质高、本职工作能力强、民革渊源占比多是该支部党员的三大特色。支部37名党员中,25人具有民革渊源和特色,他们的先辈有辛亥元老、南社先贤、黄埔学员、民革前辈,诸如陈去病后代、沈求我后代等,党员们胸怀先辈们的初心,在一代代的政治交接中筑梦前行。从2010年起,该支部走出了3名民革市委常委、4名基层委主委、3名区级支部副主委。因此,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也被戏称为“苏州民革的黄埔军校”。
提案建议的生产工厂
为响应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举全党之力参政议政”的号召,落实“一把手工程”,支部主委张宁说:“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三好怎么体现,得拿成绩说话、拿数字说话,支部每个党员每年都必须有一个参政议政成果,没有就是不合格!”为此,支部建立了参政议政不达标取消各类评优、各级推荐的一票否决制,建立了以老带新的参政议政传帮带责任制。在“一把手”的铁腕带领下,支部党员的参政议政热情被充分调动,老、中、青三代党员常常在党员之家举办议政沙龙,有时还免不了争个面红耳赤;支部微信群也每天热闹异常,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上议政厅”。
全体动员收获的是支部成绩爆发式增长和人才井喷式涌现。支部营造的提案、建议、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生产线”像是开足了马达,“产品”源源不断,每年各类参政议政成果超过100篇,平均每位党员超过3篇。《关于加强生态公园建设管理的建议》等获评省市级优秀提案,《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建议》等被采纳实施,《建议加大力度扶持民宿行业战“疫”复苏》等社情民意被有关部门采用。“产品”过硬的背后是人才的提拔和平台的丰富。支部有多名党员担任了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各类行风政风监督员、省市民革专委会委员等。他们在各自平台上表现突出、履职尽责。
支部党员张夷,担任过多届省、市政协委员,是支部参政议政的“领头雁”,每年提交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10余件。多个提案获评省市优秀提案。他甚至还为别的省份建言献策。作为广西南宁市政府的咨询专家,他撰写的题为《以三街二巷改造为例,提升南宁城市文学之“民俗人文”空间共生的品质》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红波亲自审阅并签转落实。严格的制度、负责任的一把手、优秀的示范人,是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参政议政硕果累累的三大法宝,也正是支部提案建议产出的不竭动力。
“博爱”精神的传承基地
“博爱”精神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作为民革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在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弘扬中山“博爱”精神为使命,引领社会服务工作,扩大民革社会影响,树立民革良好形象。
结对帮扶的弯子村贫困户分红大会召开
“传承·博爱”公益服务品牌是支部社会服务的灵魂,多名支部企业家党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起参与社会公益支持。党员吴加富成立“巴蜀同心汇”,定期看望四川省平武县贫困学生并捐赠助学金,同时在民革苏州市委结对帮扶的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弯子村,捐助30万资金成立“富纳蜡染合作社”,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短短一年时间,全村贫困户实现每户600元分红,切实把脱贫攻坚做到实处。他表示,这是作为民革党员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义不容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员韩立军坚守回报社会的初心,依托致力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华复集团,先后向武汉、苏州、锦州等地捐赠了价值62余万元的医疗物质和21万元的善款,诠释了民革企业家有温度、负责任的社会担当。支部主委张宁,作为一名疾控专业工作者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主动请缨,加入到将新冠病毒阳性标本从苏州转运至南京的队伍中,连续多个深夜奔波于苏州和南京之间,风雨无阻。“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支部每一位党员都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活动,大家都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应有的基本社会贡献,也是传承“博爱”精神的长期任务。
2009年,在民革中央支持下,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中国南社纪念馆”。支部以党员张夷发起成立的苏州市南社研究会为依托,多名民革党员积极投身南社文史研究,持续开展公益活动:定期举办南社学坛、南社公益展,宣传南社文史,让更多人了解南社与民革的深厚渊源关系;搭建南社后裔联谊交流平台,为南社后裔寻找珍贵史料遗存提供帮助;参与社区党建服务心系为民,与在校大学生共同成立南社志愿者队伍影响带动周边社会群众参与。南社系列公益服务也是“博爱”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创优创新的实验平台
探索创新新思路,集聚优秀新动向,以创新促优化,是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的特色之一。支部的民革党员之家建设,可以说是其创新创优基因的完美体现。支部给党员之家的定调是:满足活动基地的基本功能,重特色、有内涵,建设有新意有温度的“中山博爱之家”。短短一年中,支部党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建设了4所党员之家。包括两家传承民革特色的“思想研究、民革与中国南社文史学习之家”,一家以创业孵化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党员之家”,一家有以公益为使命的“社会服务特色之家”。党员之家有的建在古色古香的山塘街景区内,奇石、盆景,藏品丰富;有的建在厂区改造的创业园内,休闲、娱乐,创意十足;有的建在现代摩登的办公大楼内,明亮、宽敞,氛围严肃。
支部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点作为创新突破的拐点。在示范支部创建工作中,支部对标《民革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支部创建活动的通知》中69条示范建设指标,认识到加强支部自身建设的客观必然,成立了以唐春燕为小组召集人的5人民主监督小组,建立支部内部监督工作制度。监督范围涉及党费的收缴支出、行风监督员的举荐、支部的民主生活会等。唐春燕表示:“虽然自己是一名区人大代表,但是在监督工作岗位上还是新兵,对于即将到来的支部换届工作,监督小组成员要强化学习、主动作为,做到能监督、会监督、善监督、敢监督,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和修正,从不会到熟练,从欠缺到优异,民革苏州市姑苏区基层委员会第十二支部将不断探索,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947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