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安全和发展是推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与核心。近年来,江苏以推动千亿级现代种业产业为抓手,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对标国内先进省份和“走在前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些突出短板和制约因素值得关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种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低,缺乏竞争优势。江苏省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的种业企业仅8家,占全国的5%不到,种业企业“多、小、散”现象十分突出,整体实力较弱,全省种子销售利润在全国排名仅为10名左右,与山东、黑龙江和湖南等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江苏省种子企业经营范围大多以常规传统种子种苗为主,发展空间很有限,并且大多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其中,大华种业、中江种业、明天种业和红太阳种业等企业主要经营的农作物种类基本都在5个以上,专业化的规模化种业企业在江苏基本没有,这与江苏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实力非常不相称。
二、种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全省育种资源较为分散,几乎所有的科研育种机构都采用课题组模式,这些课题组基本重复着相同的套路,从基础的育种实验开始,直至品种审定。虽然相互之间也有专业分工,但这种模式缺乏交流,各类资源难以集中,很难达到协作攻关的效果,不仅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问题,也使得作物品种研发结构性问题突出,每年审定的品种数量较多,具有创新突破性的品种较少,常规的高产品种较多,高端的绿色优质品种较少。不少新品种并不能适应市场,有时耗费人力财力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刚通过审定,却因为没有推广价值就被市场淘汰。另外,由于江苏省生猪、白羽肉鸡、蛋鸡、肉鸭等主要畜禽生产良种长期依赖从国外进口,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造成了极大负面冲击,面临“卡脖子”技术问题。
三、育种科技人才流动困难,且评价机制亟待完善。江苏省种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大约3/4的育种科技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育种科技人才仅占20%左右,且呈现出“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趋势。在现行科研体制下,企业对育种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育种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十分困难。大多数高级育种专家身兼行政领导职务,到企业兼职也存在诸多顾虑。种业人才发展涉及多部门的政策规定,农口部门牵头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政策意见,需要与科技、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制定既能突破现有政策制度规定,又能满足改革单位需求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大难度。另外,目前科研院所、高校破“五唯”尚未充分贯彻和落实到位,育种科技人才仍受项目和论文牵绊,无法躬耕田垄潜心新品种选育和育种基础研究。
四、市场监管体系仍不完善,政府监管职能难以到位。近年来,江苏省农作物自留种趋势有所加重,假冒侵权套牌等行为也有所抬头。而种业市场监管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并且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种业跟踪监管服务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本轮机构改革中,个别地方简单将种业管理机构进行撤并整合,种业监管机构和队伍被弱化。据相关统计,江苏省内市一级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有111名,县级种子管理站有513名,其中包含部分在编不在岗的工作人员,部分市、县种子管理站仅1-2人维持运转。目前,这些种子管理站同时承担着许可审核、市场监管、行业管理、质量检验、基地巡查、品种展示示范等工作,而紧缺的人员及经费配置不仅不利于其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形成种业“大治理”格局。
为此,建议:
一、加强企业联合,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化。在当前激烈的种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小而全”的种子公司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要想打破现状,就需要鼓励种业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一些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开展种业资源的整合和重配,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提高种业经营集中度。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整并优化种子企业布局,引导并推动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种业企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或种子管理部门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并鼓励其在小作物上形成差别优势,以保持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差别化,如加大对蔬菜、花卉等品种的培育,以扩大种业市场份额。
二、加大特色资源挖掘,着力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推进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集中优势研发力量和资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特色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和地方品种筛选测试力度,加大主产区新品种现场展示和观摩推介力度,加快提升特色作物种业水平。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支持共建高标准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繁基地等育种创新平台或成立创新联合体。着力培育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和核心育种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农业重大品种育繁攻关,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绿色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加速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端种业人才,创新完善人才评价制度。鼓励科研单位、高校、种子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育种人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及协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学金,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端育种人才。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和离岗创业管理办法改革,推动种业科研人员规范兼职和离岗创业。健全种业科研人员分类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评价标准体系,鼓励年轻人沉下心来做育种。坚决破除“五唯”,扭转传统的科研评价导向,实现种业科技人才评价从发论文、看数量转到出实绩、看质量上来。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科研评价标准,看能否拿出过硬的品种,以最后的生产应用为目标进行综合评价。
四、加强质量追溯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依法治种水平。研究修订提高种子质量标准,推动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加快构建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种子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生产用种安全,提升质量水平。推进实施“互联网+种业”江苏行动计划,建设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种业大数据平台,全面构建种子质量追溯新体系。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假劣种子和侵犯品种权行为,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切实维护品种权益,规范种子种苗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制定全省种业市场监管方案,明确省、市、县各级监管重点,对各地市场监管目标进行量化。探索建立省际联查协查、区域共治模式,压实属地监管责任。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5756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