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的思路推动民革的基层支部建设/陈庆琳
发布日期:[ 2005-03-10 ]
点击:[ 5715 ]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如今已经入宪。民主党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社会多元化、阶层化的今天,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推动民革的发展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我们民革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支部,是民革的基层组织,也是民革完成政治任务和实现历史使命的组织基础,建立有活力的健康的基层组织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民革十大上,何鲁丽主席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日前,民革南京市委印发了《关于在基层组织中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意见》,并召开会议,全面布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当前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前瞻转变。要跳出就组织抓组织建设的思维定式,把基层组织建设放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把握,实现思维方式由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的大转变。
我在基层工作多年,从普通党员到宣传委员,到现在的支部主委和秦淮总支副主委,历经数十年,对支部基层组织的现状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下面就如何推进基层组织的建设,谈一点我的体会和想法。
一、推进党内民主,实行差额选举,彰显普通党员的权利,从而加强普通党员的内在责任感,激发每个党员的政治潜能。
要政治民主,先要从党内民主做起。中共已经着手这项工作,民革也要如此。目前民革党员人数不多,相互之间情况容易熟悉,这种情形对推进党内民主是非常有利的,民革有走在前面的优越条件。党内民主加强了,可以加强党内的凝聚力,对我们民革吸引各种人才非常重要,也有助于民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推进党内民主首先要进一步淡化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残留下来的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和衙门习气。首先应该在各个支部基层组织施行差额选举。然后,这种选举的方式也应该逐步向总支委员、市委委员等方面扩展。而且党内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推选上,普通党员应该有参与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二、设计公平公正的程序,让优秀的基层组织领导人脱颖而出。
支部有支委,而在支委中,支部主委是支部支委的“班长”。支部主委和支部成员之间一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无法用行政手段对成员进行约束,因此主委对成员的影响往往通过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人格、水平来影响和团结支部的成员。支部主委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支部组织的建设。这就需要选举出那些懂政治、乐于奉献、胸怀宽广、以身作则、有亲和力、善于学习的同志来当支部主委。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支部的运作机制。
支部的活动与运作要有章可循,逐步完善,在激励的氛围中创新机制。有几个方面值得重点注意:
1、主委与支委的选拔一定要尊重全体支部成员的意志。他们的权力要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尊重。
2、建立支部领导人定期述职制度。
支部的正、副主委定期向全体基层党员述职,汇报工作情况和经费的开支情况。
3、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
实践证明,公正地评论一个支部或一个会员的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激励,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支部基层组织建设更应注重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激励人。首先要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认真地开展基层支部及会员的评先评优活动,做到评实评准,形成一种鼓励先进的导向作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
4、支部内部的激励。
支部内部的表彰应该注意五种人:
一是社会贡献突出者;
二是本职工作突出者;
三是对支部组织活动热心者;
四是参政议政能力显著者;
五是热心公益慈善者。
四、安排好支部集体活动是基层支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个支部是否健全有活力,最好的表征就是看它的组织活动情况。而考察一位基层支部领导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支部组织活动的多少与效果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证据。
集体活动需要组织者。组织集体活动是费时费力也费钱的工作,有赖于具体组织者的热忱、办事能力和奉献精神。对开展集体活动较好的基层领导人和普通党员应该加以关注和爱护,他们会成长为民革的中坚力量。
集体活动要制度化。要有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活动有记录,参加有考勤。
集体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丰富多彩,才能对支部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集体活动要有一定的量。优秀的支部一般月月有活动,月月内容新。
集体活动要注重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增加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开展集体活动还面临时活动经费的问题。现在一般是支部内部自筹,主委和支委往往自愿多出。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上级组织提供稳定的保障。
五、提升基层支部成员的政治意识,积极参政议政。
民革的成员大都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愿,这是非常宝贵的素质。但如何让这种意识长久的保持下去,并变为参政议政的持之以恒的动力和行动却并不容易。有的党员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动辄拿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程度与我们的初级阶段对比,对民主进程操之过急;有的觉得现阶段参政党的政党作用发挥得少,或者觉得自己加入党派并不能立竿见影的起作用,有的是觉得所在基层组织在单位里影响甚微。结果,他们由过高的期待落入到失望中。这种参与无门与认识上的偏差,势必影响基层党员的情绪,造成思想上的消极与波动。
对此,支部要帮助每个党员认识到,把本职工作做好是立足之本。同时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有意识的让支部的每个党员参加到党派工作中来,具体方式有:
1、把支部活动与思想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努力把支部成员培养成懂政治、善管理、精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参政议政的需求。
2、支部组织社会调查,并以支部集体的名义撰写相关报告。
3、安排本支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支部述职。现在市委会已经决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委会书面述职,但我觉得他们向所在支部述职同样的重要。述职内容主要围绕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和反映社情民意上。这种述职一方面意在提醒与监督本支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注意,他们是否代表本党有效地行使了自己的政治使命。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支部的成员学习到参政议政的技能,开拓思路。最后,支部成员可以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出谋划策,参政议政意识的培养要从发现身边的问题开始,这样不仅集思广益,而且支部内的成员也间接的获得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机会,可以提升成就感。
4、建议市委机关可以适当进行参政议政的培训工作。
六、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思想作风建设。
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组织应是具有一定理论根基和丰富知识的集体,它的作用或成员个体智慧能否得到发挥,要依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对于民主党派——一个成员相对分散、业务内容多不一致,集中起来困难的组织来说,将面临更激烈的挑战。人才的竞争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社会竞争的真谛。
受社会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影响,普通党员的思想意识千差万别,尽管民革内部氛围已经很轻松,但一般党员的思想状况依旧不容易掌握,工作自然难做到家。思想建设是必须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方式可以独辟蹊径的,要做到轻松生动而又深入人心,下列几个思路可供参考:1、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结合。2、思想建设与参政议政结合。3、思想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4、思想建设与组织活动相结合。
七、塑造良好的基层组织形象,吸引和吸纳人才,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一个党派和一个企业一样,同样有个“形象”的问题。作为参政党之一,民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必须要在中心任务的完成上大有作为。这个“作为”就体现出民革的外在“形象”。要有作为,要有好形象,建成健康而有活力的支部基层组织是必须修炼好几项“内功”。
1、支部成员须立足本职工作。
民革并不是抽象的名词,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成员组成。人们对民革的印象往往是通过周围某个或者某些具体的民革党员在本职岗位上的表现和在党派活动中的表现而得到的。因此,支部应该提醒与鼓励每个成员首先必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2、吸引、吸纳优秀人才的加入。
现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吸引和吸纳各种人才加入民革对民革的现在与将来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层支部就象民革组织的一个个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也能够引起各种人士的关注,就象海绵吸水一样。
优秀人才的吸纳要少而精,要注意发展高层次、乐于奉献的年轻同志加入党派。组织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主,严格考察程序,坚持标准,宁缺毋滥。鉴于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的需要,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要均匀。
八、突破自我,开创“开放型”的工作格局。
民革支部基层组织必须走出自我封闭运转的状态,扩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工作格局。
首先,要与所在地同级中共基层组织、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等加强联系和沟通,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以便取得各方面对民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其中,获得中共基层组织与所在单位的支持和理解是很关键的。在这个问题上,支部基层组织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主动与中共基层组织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
2、围绕基层中共党组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民革基层组织的成员首先要参与本单位的发展,做好本职工作。而作为支部组织,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要“有为”,才能“有位”。
3、在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可以争取中共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协助与支持。
其次,民革支部与支部之间、支部与市委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1、支部与支部之间可以合作组织活动,互通情况,相互取长补短,也增加了组织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2、支部要积极主动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沟通信息。要利用上级召开各种会议的时机,积极反映情况;利用上级来调研的时机,抓紧反映情况;利用自办内部信息刊物,随时反映情况。通过上述几方面渠道,使我们基层支部的情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上级组织。
3、市委可以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让基层支部成员有机会直接对基层组织工作或其它问题提出建议、反映意见,畅通下情上达的渠道,加大民革内部自下而上的自身监督力度。
同时市委机关应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在情感关怀、信息提供、党务培训、考评奖励、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基层支部以强有力的支持。
(摘自《江苏民革》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