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哪敢半日闲——记民革党员、徐州农科所所长陈萍
发布日期:[ 2005-08-31 ]
点击:[ 6116 ]
昝金龙
人活着要有价值,要有信念、要有追求,要有公心,要有奉献,这样,生命才有意义……身为领导,要为大家创造一个能干事的环境,提供一个能干成事的平台,使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
我坚信天道酬勤。
二十多年来,我没有学会偷懒。
———引自陈萍的就职报告
一
2003年11月,时令已进入初冬。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所长办公室里的灯光已经七个夜晚没有熄灭了。新上任的农科所所长陈萍在这里连续度过了七个夜晚,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着堆满资料的桌面,沉静的眼神里透着焦急。其实,她不看也知道这里的一切。她对这里太了解了,因为这里是她的“娘家”。
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到7年前调任徐州市农业局副局长,她在这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她在这里度过了最可贵的青春岁月,但是她没有虚度,她留下了辛勤的汗水,聪颖的智慧,丰硕的成果和有成的事业以及一行足以让终生无悔的踏实的足迹。带着被事业点燃的生命之火,不懈的追求、挚着的信念和领导的信任,她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7年后的今天,她又回来了,又回到曾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土地,回到了播种希望,收获成果的科研单位。闭上眼睛,宣读就职报告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她发自肺腑、掷地有声的誓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激动了,因为只有她,才能听得出这掌声的份量,才能读懂这一双双熟悉的眼神,那不仅仅是欢迎、信任和期待,也有观望和疑虑……7年来,她曾无数次地回到过这里,每次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唯独这次,她真正感到了肩上的沉重。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待和时代的要求都是重逾千斤的使命,而部分群众的观望和疑虑就是无形的鞭策。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困难,陈萍不会退却。因为那不是她的性格;知难而上、不甘人后才是她的秉性。记得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农科所后,就被派到西北农学院进修一年,搞棉花抗病育种,这在当时还是一个空白。1983年回来后就被派到离单位十几里路的地方。举目一望,四野茫茫,一个女青年,独自立于天地之间要开创一片事业谈何容易。但是她不怕,生就的就是这个脾气,敢向命运挑战,决不向困难低头。在别人视若畏途的艰苦环境中,她独自挑起了重担。用仅有的2万元经费盖起了8间房屋,建立了实验室、一个轧花车间和一个晒台。带领着七、八个季节工人耕种30亩土地,两年完成了基本建设,开始了棉花育种。牛刀小试、锋芒初露,不仅收获了成果而且积累了经验。更主要是增强了自信,让自我在成功中迈出了踏实的一步。凭着这份挚着与严谨,年轻的陈萍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赞誉,被提拔为棉花室副主任,并委以重任,管生产、管开发。结果她不负众望当年创收纯利30万元,开全所历史之先河。这就是陈萍,一个永远不服输的形象。
南飞的大雁,叫醒了冬日的黎明。陈萍站在窗前,在晨光中审视着这片熟悉的土地。略显荒芜的土地、杂乱无章的设施和陈旧的建筑像是在诉说着淡淡的悲凉和诸多的无奈,而陈萍的心里却在默数着这座建于1910年阅尽百年沧桑的科研所过去的辉煌和它的现状。这里是淮海经济区农业科研的中心,“七五”、“八五”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百强单位。现有干部职工343人,其中在职134人,离退休209人。人员结构呈现出三高的特点。即高学历、高职称、高待遇。严重的经费不足和人为的内耗制约了事业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陈萍的心里泛起了焦急与沉重。她想到了与时俱进,必须痛下决心,消除沉疴。面对现实,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再塑辉煌。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天地万物被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黄。此时,陈萍的心里一套完整的方案已基本形成。那就是一:既是科研所就应以科研为本。以科研为中心,打造一支国家队;做大做强一支地方队。国家队是建立“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地方队以水稻、小麦、棉花、油料为主体兼顾其它。二是以开发为抓手,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为抓手,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是纲,纲举目张。三是抓综合治理。包括建全规章制度,严肃纪律,以人为本搞好综合环境的治理。做到一个口号喊到底,永远向前不回头。
二
翻开陈萍的履历,可以看到一条踏实的轨迹:1958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郑集镇。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12月取得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2月分配到徐州农科所工作。1989、1992年先后任棉花室副主任、主任职务,1996年7月调任徐州市农业局副局长,2003年11月调任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所长至今。研究员职称。199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002年5月任民革徐州市副主委。
1995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十余项,育成棉花新品种3个,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获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参与主持制定农业标准25项;发表论文11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对当前农民增收途径的研究》待发表。作为副主编出版《徐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地方标准》一书。
在1993年被市委组织部、团市委等评为“徐州市优秀青年专业人才”;1994年被徐州市团市委、市科委等单位评为“优秀科技青年”;1995年被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1996年被团省委、省科委、人事厅授予“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3年被授予“徐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政协徐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认识陈萍,了解陈萍的的都知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这些突出的贡献,这些荣誉和光环都是她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她当之无愧。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位身材并不高大,看上去也不强壮的女同志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其实答案很简单,用她自己的话说:二十多年来我没有学会偷懒。回顾过去,没有遗憾,没有荒废时间,走的路都是艰苦创业的路,对得起自己。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相信勤能补拙,她相信天道酬勤。
她是一位实干家,喜欢让事实说话。2004年一年来,在徐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农科院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承担在研课题84项,其中新上课题34项争取课题经费339.8万元;争取用于发展的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科研成果6项,有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达6个,有4个品种成功进行了品种经营权转让;开发纯收入达到500万元,比2003年翻了一翻。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三
身为政协徐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的陈萍尽管工作繁忙却从来没有忘记参政议政的职责。在政协委员里面陈萍一向是以敢讲、敢写,白纸黑字,有理有据而著称的。从1998年当选政协委员以来,每年二篇提案,而且提案涉及面之广泛,调查之深入,分析之细致,道理之透彻,根据之充分,让人折服。2003年她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取消农业税的议案。这个议案很大胆,也很尖锐,当时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没有被立案,但是她的发言获得了与会领导和政协委员们的热烈掌声,也引起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她是经过一番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通过和国际社会的比对,结合着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一位政协委员敏锐的洞察力和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体验了一位政协委员以参政议政为己任的责任心和敢说敢写、认真负责的人格力量。
如今,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了。这充分证明了我党的英明决策和对农民的重视与关怀。
在徐州市政协会议上,她提出过对黄河故道的综合治理方案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议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来就地区科研单位的投入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省里的会议上,她以详实的数据真实的反映我省农业科研的现状,以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声情并茂的发言深深的打动了与会代表并得了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同志的表扬。在她的呼吁下,省里增加农业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徐州市农科所也增加了2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陈萍的提案之所以很有质量,用她自己的话说:参政议政要靠执着,要有一种精神。要当好这个角色,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不经过充分的准备去胡说一通是不负责的。确实是这样的,她平时很注意学习,经常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去听、去问,去调查。搞不懂的事情,一定要搞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寻找充分的理论支撑和现实的根据。所以她的知识很丰富,她的朋友很多,一位政协委员的亲和力就表现在这里。
陈萍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民革徐州市副主委。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并能模范的遵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认真做好党的助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
徐州农科所的墙外就是纵贯南北的京福高速公路。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可以清楚的看到飞速奔驰的车辆,陈萍喜爱这道风景并常常为此激动。因为这条高速公路常常在她的眼中幻化为四个鲜明的大字:流畅、速度。这就是时代精神,这就是改革开放。流畅就是团结、顺畅,而速度就是只争朝夕,永往直前,敢为天下先。农科所的工作已进入了流畅,下一步就是发展、就是速度了。
2005年的农科所在陈萍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展现出了强势发展的宏图。立足于科研为本,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行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开发,开展多种经营、向科技要效益。现已成功转让了徐麦856、徐稻3号、徐稻4号和徐豆9号4个品种经营权并大力挖掘杂交稻和杂交棉品种的潜在优势。在具有自身知识产权果蔬脆片加工技术方面,以12%的股份入股原生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甘薯产业化开发……向科研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没有学会偷懒的陈萍和她所在的徐州农科所正以前所没有的胆识和智慧乘着科研的东风驰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之路,前途必定风光无限。
天道酬勤,胜利是属于她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