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不可轻——记民革党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司晓晨教授
发布日期:[ 2007-03-12 ]
点击:[ 6388 ]
文/马云萍
初冬的早晨,我们一行三人如约来到位于仙林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推开车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晨曦中,热心的司晓晨老师已在办公楼前等待我们的到来。
司晓晨1952年2月出生在江苏徐州市。作为一名工农兵学员,他两次冲击考研终如愿;留院工作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通过考试获得赴美访学机会;在美国期间,他凭借造诣深厚的专业,得到导师认可并帮助转为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他担任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省级中医内科学重点学科心脑血管病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科研成果斐然。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应是天资、勤奋、机遇的综合。在同司晓晨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觉得,相较于同龄人而言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正是季先生所言成功的极好范式。
(一)
司晓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数不多的“外语临床”教授,针对研究生实施双语教学,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英语基础差是国人通病,诸多专业优秀、梦想继续深造的人,无不被英语拦在门外。作为工农兵学员的司晓晨,却凭借自己的勤奋执著攻克了难关。
1975年8月,司晓晨从江苏新医学院(今天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在江苏淮阴建设兵团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79年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他决定报考继续深造。
考研对司晓晨这样的工农兵学员来说,最严峻的是英语。中学学的是俄语,大学时英语是选修课,仅学习了薄薄的两册课本、一千多个单词而已,英语水平可想而知。司晓晨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有教材,没有补习班,语法等问题几乎没人能请教,只能背字典,给自己规定了每天背100个英语单词的任务。同时还要复习专业课,每天只有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时,这种紧张的学习节奏和过度地疲劳,终引起了原有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导致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胃出血。即使这样,他也没中断过学习。这次考研终因英语差了一分而未被录取。
为攻克英语这一难关,司晓晨到处托人,购买了许国璋英语教材,在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学英语。两年之后,等来了南京中医学院招收第二届研究生,而这一次面临的竞争对手是文革后第一届正规招收的77届大学生。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再一次胃出血,妻子、父母都劝他放弃,身体健康最重要。但他仍坚持了下来。1982年,以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师从我国著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攻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3年,省教委组织、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举办出国人员脱产英语学习班。司晓晨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报名参加了学习班,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几个学生之一。司晓晨当时刚去医院病房工作,不能脱产学习,只能在查完病房后赶去听课,再利用晚上的时间补缺下的课。天道酬勤,一年学习结束后,他以110分的较高分考取了国家教委派往美国的进修生,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学习。司晓晨说当时去美国学习人员的比例仅占全部出国人员的1/5,自己不留神又成了凤毛麟角。等待出国前,他又继续参加了大约半年的英语口语夜校班,每星期三到四个晚上去学习口语。
(二)
1986年1月司晓晨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医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工作期间,他参加了系列课题研究,涉及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成果累累,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7部,其中副主编2部。
1986年,司晓晨参加周仲瑛教授主持的省级课题“补益肝肾、化痰祛瘀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这也是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做的主要研究,在导师周仲瑛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对传统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动物实验,在如何认识高脂血症中医的发病原理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治疗依据,按此立法用药,治疗了101例高脂血症患者,取得了对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总有效率分别为81%和84%的较高疗效,获得1988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9年,司晓晨参加周仲瑛教授主持的部级课题“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对湿热酿毒久病入血、肝脾两伤的病机特点,研制成肝毒净、肝复康,疗效显著,获199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肝毒净已开发成新药,以35万元转让给吉林延边立信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0年,司晓晨参加周仲瑛教授主持的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课题“脑络通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是对高脂血症及其合并症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继续。研制的脑络通胶囊对颈动脉斑块消除率15.8%,总阻止率93%。据此率先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注意同中求异,进一步延伸到脑动脉供血不足、脑梗塞、血管性痴呆、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研究,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获1998年江苏省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司晓晨作为课题第二负责人主持省级课题“仙附、芪地益心口服液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补气温阳、活血通脉和补气益阴、活血通脉立法,治疗老年慢性心衰66例,取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而副作用显著少于西药扩血管对照组的疗效,显示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综合治疗优势,获1998年江苏省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10月从美国回国后,司晓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内科急难症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他以国内研究较为滞后的胰岛素抵抗为起点,开展中医药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联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的研究。
1999年,他利用在美国学习到的先进实验技术———胰岛素钳技术,选择X综合症和2型糖尿病为突破点,以研制和开拓中药的胰岛素增敏剂为目标,申报了二个课题,均中标。在这两个课题中,首次在国内建立了果糖导致的X综合症和高脂肪饮食合并使用胰岛破坏的方法导致的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两个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以中医清热化痰活血的治疗思路组成的中药处方,都能从提高动物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达到阻止X综合症或2型糖尿病的发生,或者改善两者病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药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思想。也给中医药治疗现代文明病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使用胰岛素钳技术的同时,配合骨骼肌放射性葡萄糖摄取率检测、胰腺灌流和胰岛分离等先进技术,研究中药对2型糖尿病两个主要发病环节的治疗作用,深化对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病机的理论认识。在中医药研究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中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中医药研究胰岛素抵抗和脂毒性胰腺分泌缺陷领域中的空白。
(三)
1995年10月,司晓晨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进修。出国前他查阅了该校实验室近五年来全部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并针对自己的实验课题制定了研究计划,尽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到达密歇根时正值周五,在时差还没调整过来的情况下,周六、周日就到实验室去熟悉研究设备和实验室环境。
周一上午是学校实验室所有人员讨论上周各自实验结果和本周实验计划的例会。当司晓晨流利地谈着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自己的研究计划和实验设计时,导师(实验室主任,在美国称老板)非常惊讶。会后,立即给司晓晨的研究计划做了修改补充,告诉他四个月后将有一个与此研究课题相关的国际会议,希望他能带着研究结果参加会议。
为了能带着结果参加第一次国际会议,司晓晨在导师指定的一名专职研究助手帮助下,三天时间就熟悉了各种研究仪器和设备,开始了实质性的实验。他每天起早贪黑,别人没去他先到,别人走了他还在做,多少次的失败没结果,寻找原因,再重新设计重新做,最迟的实验曾做到夜里2点钟,导师知道后告诫他说,“司医生,像这样做实验,实验会把你先杀死,不能再这样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个实验终于在临近开会前十天左右有了结果,证实了在果糖的作用下,血管的钙离子通道敏感性增加,低浓度收缩剂的刺激即可引起血管远大于正常血管的收缩,给解释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为什么会合并高血压增加了一条新途径。1996年初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生物医学会议上,司晓晨发表了这一结果。
司晓晨的勤奋深深打动了导师。华盛顿会议回来后,导师积极与大学联系,经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资格审查后,司晓晨转为博士后学习。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和神经外科实验室学习期间,他参加了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HI)资助的二个课题:1、高血压对血管生理功能的影响,2、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2C受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钠-钾通道、钠-氢通道和钠-钙通道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承担了部分课题的设计及主要的实验工作,成功完成课题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还代表实验室,参加了1996年芝加哥高血压会议、1997年新奥尔良生物实验会议和1997年费城高血压等国际医学会议。在美三年,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
学习了国外先进技术,发扬光大传统中医学,司晓晨说这是自己美国之行的重要收获。当时密歇根州还没有中医门诊等医疗机构,许多美国医生对中医很好奇。司晓晨就对照现代医学向他们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第二个实验室学习时,导师太太是中国人,怀孕时出现先兆流产,美国医院的处理是任其自然,主观上不希望保住孩子。但导师的太太已经是第二次先兆流产,很想保留住孩子。司晓晨用中医保胎的方法给她开了中药,服药后,先兆流产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最后产出了一个很健康的男孩;一个在计算机学院工作的印度教授,患严重的疲劳综合症,几乎不能坚持工作,西医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劝他多休息。他一直对中医药很仰慕,苦于找不到中医求治。经一起工作的中国同事介绍找到了司晓晨,司晓晨为他开了中药进行诊治,一年下来症状有很大改善。
司晓晨说在美学习期间,对照发达国家,更加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引导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能赶上世界发达国家。这一信念促使自己尽快完成了学习和研究任务。1998年10月,他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提前两个月结束了学习回国。导师仍坚持为司晓晨保留工作职位一年,免费一年使用密歇根大学网络查阅资料。在这人才爆满的年代里,这种优厚的待遇我想也许只有司晓晨得到过吧。
(四)
1994年11月,司晓晨加入民革,任南京市政协委员。
司晓晨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培养学生医德是医学院校教师的责任。每年暑假他都积极陪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到农村最基层,足迹遍及盐城、常州、扬州、宿迁等地的农村乡镇,义务给群众诊病疗疾。农村的医疗条件虽然在不断改善,但和城市相比还差很远。炎热的夏日,每天连续看病,常常中饭都来不及吃。看着眼含期盼的患者,司晓晨总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和学生们一起去吃饭,以身教帮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作为民革省委委员,无论在民革省委组织的赴无锡、泰州、苏州、淮安等地的义诊活动,还是省教育工会组织的在高淳、六合等南京周边地区的义诊活动,都会看到司晓晨的身影。
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进驻仙林后,司晓晨非常关注仙林大学城的建设,针对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两大突出问题,提出建议:
一、仙林地区不应过多地开发房地产,应增加大学教职工的居住比例,政府给大学配置相应的土地自建大学教职工公寓,建立非个人产权的大学教职工住宅,只有现任教师才能享受该待遇,离退休后房屋收回,确保教职工宿舍全部是教师所住,保持大学城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此建议已被仙林管委会采用;
二、合理布局仙林大学城的道路交通,增加主城区和大学城内的公交班次,设置大学城内的区间公交,以遏制仙林区内的黑出租,避免学生乘坐黑出租引发的交通事故,政府应适当补贴,真正把公交作为一项公共福利事业。
生长在徐州的司晓晨,身上有着一股北方人的豁达,交谈中无意间说到的两件事,让我看到了他细心博爱的一面:
捐助淮阴农村女孩。妻子第一次去美国探亲时,同司晓晨谈起了国内开展希望工程的事情。两人很关心农村孩子辍学问题,选择了淮阴县王营一个二年纪的女孩,捐助600元让孩子小学毕业,还寄过很多学习用品和衣物。女孩小学毕业后司晓晨夫妇又继续捐助了她的妹妹读小学;
关注校内贫困大学生。司晓晨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几个经商的朋友聊天,知道他们每年都要去庙里烧掉几万元做善事,就建议他们不如资助在读的贫困大学生。向他们介绍了学校贫困生的情况,一些贫困生的午饭就是一份米饭加免费菜汤。朋友们深为大学生们的艰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主动捐助了十万元,资助十个贫困生作为生活费,直到他们毕业。
司晓晨目前担任着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院长,工作繁重。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运转,学院已步入正轨,再有一段时间他就可以放下手中的行政工作,继续临床工作了。作为一名医学研究人员,他说只有临床行医,才能发现疑难病症,才能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宋代大儒朱熹有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司晓晨老师做到了“惜时如金”,而机会女神也总垂青这个有准备的人。人易老,有所成。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他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