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产明:喜欢“折腾”的中药师
发布日期:[ 2011-07-12 ]
点击:[ 5378 ]
赵 凯
刘产明,1961年5月出生,常州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民革党员。从事中医26年,先后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20多种,发表研究论文30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市级表彰;加入民革10年,参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义诊、爱心捐助等服务社会活动十余次,热衷奉献不求回报;当选政协委员2年,提交提案13件,件件利关民生。无论身处哪一种角色,刘产明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就做最好”,正因为心中有如此的信念,他总能很快进入角色,踏实工作,潜心钻研,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不平凡的精彩……
喜欢“折腾”的中药师
刘产明喜欢“折腾自己”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会要了他的命。也正是他的这股折腾劲,让他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业务难题,勇往直前。
1985年4月,刘产明初到市中医院工作时,便参与到中医药研究所成立工作中,而且还要配合儿科临床尽快开发中药新剂型。这一切都是新鲜事,可以说毫无经验借鉴,需要在摸索中前进。面对困难,刘产明没有退缩,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并以最短的速度建起了中药研究室,当年就成功研制成了适合于儿科临床使用的“中药退热滴鼻剂”和“中药清解喷雾剂”,并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经过不断努力,中药研究所升级为江苏省中药剂型改革定向科研基地,但这并没有使刘产明满足,反而使他选择了永无止境的追求。九十年代,化学药品新剂型层出不穷,特别是缓控剂型的新品种逐渐增多,但中药缓控剂型尚未有人研究。几千年来,中药在临床上多以汤剂为主,兼有丸剂、散剂等传统剂型,近代才有了少量使用方便的颗粒剂、片剂、糖浆剂等新剂型,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远远没有达到长效、高效的要求。如何开发长效、高效中药新剂型,是摆在刘产明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为此,他和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国外胃内漂浮缓释片的先进技术,结合中药特性、特点,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开发了国内医院制剂首个“中药胃内漂浮缓释片——胃幽净”。这种漂浮片可以在胃内持续漂浮10多个小时,缓慢释放药物,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患部,既可以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又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达到长效、高效的目的。1999年12月,他撰写的“胃幽净漂浮片的体外溶出度试验”论文荣获常州市人民政府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镍钛合金支架在医学上可以治疗食管狭窄,缓解梗阻症状,是以往国内外临床上普遍采用的医疗器械,但却存有弊端,如恶性肿瘤组织可以通过支架间隙向腔内生长,引起管腔再狭窄。刘产明根据患者反映和临床经验,发明了采用高分子成膜材料制成的带膜支架,其除具有普通支架的支撑功能外,还彻底消除了镍钛合金支架的弊端。但在新支架临床试验中,患者会感到疼痛不适,特别是在支架置入1周左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又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经过反复筛选和多次试验,发明了将中药粉防碱涂在支架上的国内首个载药带膜型支架。这种载药带膜型支架不仅具有一般膜支架的特点,而且还能使药物从支架成膜基质中缓慢释放,发挥镇痛、松弛平滑肌、抗炎和抑制肿瘤的治疗作用。2000年4月,研究论文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2年,“载药带膜型镍钛金属支架体外溶出度试验”论文获常州市人民政府第六次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不愿“无为”的民革党员
身为医生,刘产明的工作并不轻松,可难得休息的他却也闲不住,总是找机会参与各种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做好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好事,他都乐于去做好。在刘产明看来,作为民革党员,碌碌无为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党派组织的不负责任,每一名民革党员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组织增光添彩。
2011年3月,民革天宁二支部传来喜讯,民革党员、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刘产明于2010年4月协助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申报了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常州市新传感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成功通过市科技局的验收。
新传感网又称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及所需要的信息,并运用感知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而形成一个高科技的巨大网络,旨在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连接、识别、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早在几年前,刘产明就开始关注新传感网这个新兴产业,并留心收集有关新传感网国内外发展动态的资料和信息。当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物联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已纳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又对传感网产业发展作出“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明确指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将新传感网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鼓励扶持重点城市、重点项目发展。刘产明深深地意识到,在互联网把地球“变平”之后,由新传感网掀起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性创新浪潮正扑面而来。这个新浪潮将会波及众多领域,如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
2010年4月,刘产明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有关人员一起以走访或调查表的形式,对常州市有关科研院校和企业进行了一次摸底,掌握了第一手翔实可靠的资料。通过调查发现,常州市现有9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致力传感网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涉及的技术领域有:传感器件研发与生产、传感信息技术综合处理、传感信息技术系统集成等。其中在新传感网的基本器件、微电子、微机械技术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等重点技术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新传感网的系统性建设尚处起步阶段,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潜在需求。为了推动常州市新传感网产业的发展,刘产明利用休息时间,执笔撰写了三万多字的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申报书。当年8月,被常州市科技局批准立项,并获得15万元科研经费。
经过课题组研究人员近一年的努力,已完成了项目的全部建设任务,初步建成由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基础数据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交流服务系统和人才需求服务系统等五个大系统组成的新传感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成将会有力地推动常州市经济社会信息化、科技化和高效化的发展。
拒绝“失声”的政协委员
刘产明当选市政协委员的时间并不长,是一名新委员,可他参政议政的劲头却不小。记得刚刚当选常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时,有人就告诉他政协委员不需要“说真话”,只要“举举手”就可以了,可刘产明却有自己的想法,他暗自告诫自己: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没有权力“失声”,一定要好好珍惜政协委员的话语权,为民造福。
作为医生,刘产明十分清楚药物在防病治病和帮助病人生理、生化功能恢复的同时,也隐藏着引起生理、生化机能紊乱或组织结构变化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他认为不仅要关注药品的有效性,而且更应该重视药品的安全性。2008年常州市“两会”期间,刘产明第一次出席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时就根据自己行医的临床经验和对临床药物使用安全性的研究成果,提交了一份《建议制定我市突发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的提案,这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一份提案。提案一经提交即被立案,并被市领导责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办。2008年4月,市药监局派人专程与他就提案进行了沟通,并就《常州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草案)征求意见。2008年10月29日该《预案》已由市药监局正式发布。随着《预案》的发布实施,对常州市提高应对药品和医疗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防止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和药物滥用事件发生,为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年底,刘产明在调查走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时发现,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人员配备中缺少药学技术人员,药房人员缺少培训机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大多未开展等问题,这引起了他的思考。综合各方面信息后,刘产明于2009年提交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尽快配备药学技术人员的建议》的个人提案,当年就被采纳和办结。如今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人员已配备到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保证药品质量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有效。2011年,刘产明又在前两个提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尽快建立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常州市药品安全预警机制的完善,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受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和危害。
2010年10月,民革中央表彰全国基层组织、基层工作先进个人,对全国162个基层组织和286名全国基层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全省有8人被评为“民革全国基层工作先进个人”,刘产明榜上有名。
刘产明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只能医治小部分的人;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民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参政议政舞台,让自己有机会为更多的百姓谋福利,他感到倍加的自豪与神圣,将永远珍惜和利用好这个舞台,竭尽全力为常州百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