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绝世佳品 展非遗魅力——记民革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吴晓平

发布日期:[ 2020-01-07 ]   点击:[ 3375 ] 作者:[ 乔文娟 邱红花 ]

42062c5883d1e26e9c167feab8fda6dc.jpg

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展示大厅,一间不到20平米的工作室,四周布满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不细心的观众轻轻一瞥,还以为是一间美轮美奂的画室,然凑近仔细一看,原来这一幅幅精美典雅的作品其实并不是画作,而是扬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吴晓平的刺绣作品。凡是看过吴老师刺绣作品的人,无不为之深深震撼并发出声声称赞!

1010fff3402e980e5a1e65f5d00a2da7.JPG

吴晓平,女,1953年生于扬州,民革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坚守在扬州刺绣传承的第一线。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扬派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的研究和探索,用刺绣的针法语言表现出中国画层层晕染的技法,逐步形成了浑厚、灵秀、精致、儒雅的扬州文人绣的艺术风格,将扬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唱响了扬绣品牌。

深厚家学 成就非凡技艺

吴晓平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她对中国画技法的理解和感悟。她的公公是江苏省著名的国画家何庵之先生。何庵之(1910-1994),江苏淮安人,花鸟画家,师从潘天寿、吴弗之等先生,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何老先生对吴晓平迈入艺术殿堂功不可没。每当新创作一幅国画,他都要求吴晓平观摩点评,然后向其讲解画理,久而久之培养了吴晓平对中国画的兴趣。而吴晓平的悟性很高,经常受到何老先生的夸赞。

吴晓平的丈夫何士扬,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专职刺绣设计师。夫妇二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而且在艺术上相互学习,合作探讨了大半辈子。他们之间说不清谁影响了谁,结果是何仕扬的绘画作品以写意画为主、吴晓平的刺绣作品以写意绣擅长,共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炉的篇章。

吴晓平绣品的灵秀,正是源自她对名画原作的研读能力。她强调读懂画稿,深刻领悟原作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绘画风格、深层意蕴,甚至要去研究作者的个人经历、审美取向、思想倾向,以深刻理解原作精神。她创作的水墨写意绣《行旅途》,原画为近代画家任伯年所绘,其作品空灵简洁,生活气息浓烈,格调高雅。该刺绣作品针法清秀活泼,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神情刻画生动,运用丝理转折变化所产生丝线的感光效果,增强了衣服的质感,凸显了刺绣的特点,绣制毛驴时灵活运用4丝至1丝线,灵活运用散套、虚针、长短针、虚实针、点滴针及接针,虚实处理得当,用层层晕染的手法,着力表现其行笔的酣畅,墨色的氤氲,印章的金石味以及与宣纸交融的独特韵味,赋予了水墨写意绣的别样灵动感,增强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不似绘画却胜似绘画。吴晓平认为,一幅以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为底本而创作的刺绣作品,是一次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在绣面上表现绘画的艺术形式。“象一幅画”固然很难,但可以乱真的效果并非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否则就偏离了刺绣的自身价值。刺绣艺术必须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刺绣艺术的独特性,使刺绣作品一眼看出就是一副刺绣,是任何姊妹艺术都无法替代的,使作品具有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才是扬州刺绣“不似绘画胜似绘画”的本质特征。

不断创新 树立扬绣标杆

唯有创新才有未来。吴晓平在继承和灵活运用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同时借鉴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创作绣制双面绣《海峤春华》时,在作品造型上,吴晓平借鉴了漆器红雕漆和点螺园地屏的款式,整个绣面采用圆形,突破了以往的刺绣画面多为长方形的形式。同时,对原作的画面进行了取舍,使画面内容和结构更加合理,更有利于表现刺绣艺术和开展刺绣创作;通过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以及整个画面的虚实处理,以表现出山石的巍峨、刚柔相济,树木的苍劲、秀挺,水浪的柔美等;再配以设计得体、做工精致、图案线条流畅的红木框架,使得绣面更加完美,让人有身入其境之感。

注重研究光线和色彩变化的关系,巧妙地运用丝理转折变化所产生的感光效果,是吴晓平刺绣中的一大亮点。如在《云舒浪卷》绣制中,根据光线和明暗对比的变化,用不同色差、不同粗细的丝线,不同的丝理走向,不同的针法,不同的虚实表现手法,产生的不同的光泽来处理。行家们称“刺绣怕虚不怕实”,最难表现的是虚无缥缈的用笔和画意。吴晓平在针法运用上打破单调,用散套接针、虚针等多种针法,采用多种彩色细密的丝线,虚虚实实进行绣制,排针渐远渐虚;用色淡雅;用线渐远渐细,将绣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感,使之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视觉感。绣制时采用2丝线,用旋针、套针、散针加接针的方法,每朵浪花用不同的丝路走向,产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所绣波涛转折自然、柔软起伏、立体感强,衬托在浪花下又展开了一个层面,让人感觉出波涛的阵阵轰鸣。

吴晓平还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人生感悟糅合到艺术创作之中,使其作品更具有文化品味和生活气息。她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表现的山水气势磅礴,绣制的花木清香四溢,蕴含的意蕴悠远苍古。在创作《雪中送炭》中,突出了一个“情”字,以情扬善;在创作《鱼鹰》中,表现其“鸣”,仿佛在诉说着艰辛与不平;在创作《四时花卉》中,体现其“清”,用淡泊以明志。读吴晓平的刺绣作品,无不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美。这源自她创作时寄寓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吴晓平刺绣的画味绣意,有了这份内涵,刺绣作品就平添几分文化韵味。

吴晓平刺绣精致儒雅,精工细作随处可见,而意胜于工则更加难能可贵。正是这份“意胜于工”的艺术追求使她所绣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展上获奖,多年来共获得国家级金奖6枚、银奖5枚、铜奖2枚,省级金奖4枚、铜奖1枚,为扬州刺绣在全国绣坛赢得荣誉和地位。她的作品双面绣地屏《九成宫》《蓬莱仙境》被美国贝宁博物馆收藏;水墨写意绣《草菊图》《凤仙花》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五松图》被扬州市政府收藏。同时,她将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在国家级、省级专业会刊上发表论文5篇,以期给后人研究刺绣提供参考。

持之以恒 不舍扬绣传承

“对我来说,传承比市场更重要!”吴晓平说。在和吴晓平的交谈中,感受最深的是她言语间流露出的对扬绣传承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在与扬绣结缘的40多年里,她遇到过很多困难挫折,但凭借着自己对刺绣的热爱,仍坚持不懈地传承着扬州刺绣。

由于受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传统手工艺正面临濒危和失传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改制、职工分流的大潮席卷全国。吴晓平所在的扬州绣品厂同样面临着分流改制的窘况。身为高级技师的吴晓平,也面临着下岗分流。根据厂里统一规定,吴晓平被安排回家内养。这对于当时厂里大多数的职工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可是吴晓平却不乐意。她要求继续上班,即使不加工资也愿意,因为她舍不得。舍不得的不是她的工作岗位,也不是工资的多少,而是扬绣这一与她相伴了大半生的优秀技艺的荒废与失传。

那段时间她很痛苦,内心很受煎熬。她的丈夫给予了她很大的信心,评价她“是可以创造文物的人”。于是,在家人的鼓励下,吴晓平带着几个下岗的姐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将扬绣技艺发扬传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漆器厂厂长找到了吴晓平,邀请她加入扬州民间艺术馆的运作。就这样,吴晓平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传承扬绣技艺的路上继续前行。一方面要为民间艺术馆尽心尽力,力求多出刺绣精品,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家里的几个下岗的姐妹,指导她们怎么选稿、配线,虽然很辛苦,吴晓平却乐此不疲。

这一时期,吴晓平也绣制了多幅刺绣代表作品。双面绣地屏《蓬莱仙境》被美国贝宁博物馆收藏,代表她这一时期最高刺绣技艺水平的《华岳高秋》也是在此时完成的。曾经有人出价50多万元购买她的作品《华岳高秋》,但她拒绝了。“我希望能够将代表扬绣技艺最高水平的作品留给后人,留给社会。”在市场面前,吴晓平还是果断选择了传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晓平将扬州刺绣的技艺水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后人研究、传承、发展刺绣开拓了良性空间。

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2014年11月,扬州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而吴晓平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扬州刺绣技艺,整合扬州刺绣产业资源,在扬州市工艺美术集团的支持下,扬州建立了“刺绣研究所”“刺绣大师工作室”,吴晓平担任扬州市工美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亲自收徒授业,手把手传授扬绣针法技艺。

“从事刺绣行业,需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韧劲。因为,只要坐在案前,不容得你有一丁点分神和马虎,绣错了一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绣制一幅作品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能够坚持从事刺绣行业的人并不太多。”吴晓平说。经过多年默默耕耘,吴晓平共培养出五名徒弟。这些徒弟学习勤奋,勇于实践,绣制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力量。

推广扬绣 尽显非遗魅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吴晓平认为,精妙绝伦的扬绣艺术不应只深藏于扬州的古街老巷,更要在保护传承中发挥社会效益。她说,要让扬州刺绣走出“茅庐”、走向大众,走出扬州、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近距离体验、感受扬州刺绣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文化熏陶人、感化人。

于是,一方面,吴晓平利用自己民革党员的身份,积极为扬州刺绣的发展贡献力量。说到加入民革,不得不说她与民革的缘分。早在1956年,她的公公何庵之就成为了民革一员。而后,何庵之老先生的儿子,也就是吴晓平的丈夫何士扬以及何士扬的姐姐也都相继加入了民革。吴晓平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对民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于2003年也加入民革,成为扬州民革城建旅游支部的一名党员。她在刺绣之余,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向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扬州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成立扬州非物质文化集聚区,向游客集中展示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建议得到了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采纳并已付诸实施。

另一方面,吴晓平不辞辛劳地宣传和推广扬州刺绣。近年来,吴晓平虽已近古稀之年,但仍在为宣传和传承扬绣技艺四处奔波,不遗余力。她希望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多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刺绣。2014年她被聘为“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无锡江南大学)指导老师并参加成果汇报活动。2016年9月,受扬州市政府委派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玉什布克村传授扬绣技艺;同年,又先后在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和新东方幼儿园开展宣传活动,赴高邮八桥送文化下乡宣传扬州刺绣。2017年7月,参加了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赴香港组织的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活动;12月参加了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的迎新年系列活动;年底又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

“虽然奔波忙碌,但能为扬绣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作为非遗传承人,吴晓平一直坚守着保护和传承扬绣的初心。

 (作者:乔文娟,民革江苏省委宣传处干部;邱红花,民革扬州市委组宣处干部)

(该文刊发于《江苏民革》杂志2019年第6期)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 万鄂湘率队赴江苏就中医药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