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企联会副会长、民革无锡市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无锡专精特新企业联盟理事长、无锡高端装备产业促进会会长,日联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在不舍昼夜的工业生产线上,一批批外观完好的工业产品正等待着装箱前最后一道严格的检测工序。就像医生用X光、超声波、核磁共振等诊疗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一样,被称为“工业医生”的X射线检测设备也会自动地给工业产品做“体检”。
X射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检测手段,可以穿透目力无法抵达的内里,利用其高穿透性和物体差别吸收的原理来获取物体的内部影像,让芯片内的气泡、整车铸件的缺陷、食品里的异物无所遁形。日联科技就是一家从事精密X射线技术研究及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如同一位魔法师,日联科技掌舵人刘骏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坚韧毅力和责任担当,点亮了一束科技之光,变幻出万千创新因子,带领日联科技一步步成为中国工业X射线领域的龙头企业。
X射线像它的名字“X”一样,象征着未知的潜力和创新空间。如今,日联科技不仅是攻克“微焦X射线发射源”的技术壁垒、拥有着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的X射线检测“专科医生”,并正探索与光学检测、电磁检测、超声检测等其他手段的协同,致力于打造一所“有全科医生的三甲医院”。
“闯”出自主创新之路
“卡脖子”倒逼刘骏死磕“硬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工业X光机”。对“中国制造”受制于人有着切肤之痛的刘骏而言,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却是坚定的选择。
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未选择的路》中所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刘骏便是如此。刘骏的传奇故事从“三次抉择”开始。
1991年大学毕业后,刘骏成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尤其是受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感召,1994年刘骏选择辞去“铁饭碗”,背着包去“闯”深圳。
“年轻时总有一些冲动,我当时没有考虑太多,不太想按部就班做‘一眼看到头’的事情。”刘骏回忆,去深圳以后,误打误撞进入一家高端电子制造领域的外资企业工作。新的天地由此打开。
入职后,刘骏像海绵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吸收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被派往国外总部学习和工作。此后,他先后任职于多家知名外企,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工程师、工程经理,再到技术总监,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大咖”。
此时,刘骏又一次想要改变,萌生了“跳出来创业”的想法。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数理化功底、行业资源,刘骏辞去优渥的工作,于2002年在深圳成立了日联科技,专注工业X射线领域的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过去很多年X射线检测设备制造、核心部件X射线源技术等被发达国家企业垄断,怀揣一颗雄心的刘骏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工业X光机”。
“‘日联科技’寓意‘阳光’‘合作’。”刘骏表示,创立之初他就将日联科技的愿景目标定为“做最专业的X射线企业,创全球令人尊敬的品牌”,要联合更多志同道合者去攻克一个个堡垒。
从技术“大咖”到企业家,从使用X射线检测装备到生产制造X射线检测装备,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挑战和希望并存。
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2007年,日联科技首台X射线检测设备问世。两年后,日联科技X射线检测设备实现批量生产。但崭露头角的日联科技,还只能算是系统集成商,核心的X射线源等还得外购。
更被动的是“一源难求”。“当时,X射线源是全球的稀缺品,产自美国和日本的两家供应商,我们长期处于‘卡脖子’状态。”刘骏介绍,X射线源核心零部件不是想买就能买,“比如提前一年预订了数量,但最终交付的数量完全不由我们说了算”。
“卡脖子”倒逼刘骏再一次做出选择——死磕“硬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强自主可控的广度和深度,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工业X光机”。这条路虽然难,但对“中国制造”受制于人有着切肤之痛的刘骏而言,选择这条路是坚定的,“生产汽车没有发动机,买别人的发动机来组装汽车,是没有意义的”。
战略决定策略。刘骏对未来作出清晰的谋划——“不做同质化,要做‘0’的突破;不做‘大客户依赖’,要面向分散广阔的市场;不局限某一个行业,要实现跨领域应用”。
2009年,日联科技无锡公司成立,2012年从零起步设立了基础研发和应用研发两个研发中心:一个从基础物理研究出发搞基础研发,着力突破X射线源技术攻坚问题;一个搞应用研发,不断解锁X射线检测应用的新场景。基础研发让产品应用自主可控,应用研发获得利润支撑基础研发,日联科技靠“两条腿走路”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2013年,日联科技重庆公司成立,进一步拓展了日联科技在工业领域的相关业务。至此,刘骏完成了深圳、无锡、重庆三地的公司布局:以无锡为总部,三地协同,全方位覆盖国内市场,辐射全球市场。
刘骏“三次抉择”的背后,是“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从“0”到“1”攻克“卡脖子”
“在中国,投入巨资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在这一点上,日联科技是中国民企里的‘异类’。”
“出光了,出光了……”2017年末的一天,已经把自己“泡”在地下实验室里好几天的刘骏,眼神中的激动冲破疲惫,喜悦绽放在脸上。
当日联科技自研的微焦点X射线源释放出的光量子在探测器上被捕捉到,X射线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日联科技整个研发团队沸腾了。从2012年成立研发中心起,这一刻,他们等待了太久。
随后,经过两至三年的持续优化,2020年,日联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实现量产,打破了美、日两国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经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比对测试,部分性能参数达到或优于进口产品水平,被工信部评价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日联科技最终花了约10年时间,“烧了上亿元研发经费”才实现目标。“在中国,投入巨资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在这一点上,日联科技是中国民企里的‘异类’。”刘骏说。
2018年是日联科技发展史上的“至暗时刻”。由于基础研发“烧钱”多、产品销售的收益回款“呆账”多,日联科技的现金流出现了紧张,刘骏既要稳住股东、也要稳住研发团队,最艰难时,连员工工资都是刘骏四处借回来发的。
“即使在公司最艰难时,刘总也没有降低研发投入。”在日联科技董事会秘书辛晨的眼中,刘骏有情怀、重科研、认定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X射线源研发的主导者,刘总那些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研发中。”辛晨回忆说,刘骏将压力扛在自己身上,为研发团队排除各种外界质疑或干扰,一直鼓励研发团队“实验失败了没关系,推倒再来,会给足大家时间”,让研发人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多年来,日联科技始终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X射线源研发为什么难?难点包括:理论计算复杂、材料不易获取、工艺要求高、国内人才短缺等。一组数据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出来:常用的微焦点X射线源的焦点动态直径最小控制在5微米左右;元素周期表中的118种元素,在微焦点X射线源中就要应用到20多种;一台完整的微焦点X射线源制造工艺至少有40多个大步骤、100多个小工艺点……
X射线源的研发涉及原子物理学、材料学、电子光学、电磁场理论、热处理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刘骏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既要对关键难点进行方向上的指导,又要具体参与到每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培养人才队伍。
——X射线源的研发是从仿真计算开始的,要通过专业软件模拟电子运动轨迹,建立空间电场和磁场。有着国外工作背景的刘骏会手把手指导研发团队使用进口软件突破基础模型设计瓶颈。
——X射线源需要上百种原材料,为了一项关键的国产陶瓷材料,刘骏带领团队在江西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一种关键的玻璃烧结技艺,传承者全国只有几个人。刘骏四处打听、“三顾茅庐”,才请到一位。
——X射线源制造工艺往往需要上千次反复实验、不断试错、统计分析,才能找到表现最佳的参数体系。刘骏带领团队采集工艺数据,确定“know-how”(技术秘密)。
……
持续不懈的投入和努力,让日联科技最终成功攻克了“微焦点X射线源”难关,实现了从设计、材料、工艺到生产设备的100%国产化、100%自主可控。如今,日联科技已稳坐行业领军地位,制造出不同检测精度的多款X射线源,引领国产替代,推动“中国智造”。
“刘总精通数理化,在技术方面很专业,很多事他都亲力亲为。”日联科技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王刘成硕士毕业后就到公司跟着刘骏搞研发,从最初对X射线技术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业内顶级专家。他在日联科技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即将毕业。王刘成说,现在日联科技的X射线检测设备1秒可拍上百张X光片,在生产线上最快0.4秒即可完成一次检测,检测精度可达几微米,甚至到纳米级别。
打通“产学研用链条”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以X射线检测技术为核心,日联科技打通了“产学研用链条”。
芯片中微米级的气泡得以检出,电子设备的性能得到有效保障;锂电池的正负极对齐度精准测量,制造工艺可以更加安全高效;焊接、压铸过程中产生的气孔、夹渣、裂纹等及时发现,零部件的数量和成本可以大幅下降……散布在世界各地、来自不同领域的许多企业,在产品的质量把关环节有着不约而同的默契,他们选择的工业X射线检测设备均来自日联科技。
以X射线检测技术为核心,日联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池、汽车制造、航天军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互促,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芯国际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保障中国重点行业的安全,日联科技又是新质生产力的护航者。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否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发,很难落地拿到结果。”刘骏认为,创新研发要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带有“目的”地研发。从离线到在线,从二维到三维,从人工判定到AI自动判定……日联科技在突破X射线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中游设备集成及制造的同时,聚焦产业链下游为多领域检测应用的需求,打通“产学研用链条”,通过产品迭代升级等方式,增强细分行业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颠覆性技术——一体化压铸技术的X光AI检测需求?日联科技进行了由需求到研发,再由研发到应用的攻坚过程。“要做到对大型一体压铸件进行无损检测和质量评估,最大的考验是要解决缺陷自动判定问题。”刘骏说,“我们投入了很多人力、资金等各类资源,通过采集海量数据来研究探索新型应用。”经过一步步推演、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试错,研究人员紧密结合应用端需求,通过X射线检测取得大量原始图像数据,再将这些海量数据用神经网络架构不断进行训练,生成X光AI检测大模型,然后与硬件融合并向整机系统赋能,最终研发出了X光AI检测设备。
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日联科技的应用“版图”已经延伸至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食品安全等多个战略新兴领域。“研发创造出更多应用场景,市场才不会有天花板,才能一直深耕下去。”刘骏说,不断将核心技术衍生为更多应用产品,企业才有无限可能。
如何让技术创新成为“胜人一招”的长期优势?刘骏带领日联科技给出的答案是: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是关键点。日联科技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02专项”“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与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牵头起草了若干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取得了500余件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研制出了100多款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
“‘科创’是日联科技的先发优势。”辛晨说,“刘总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不惜投入重金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辛晨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入职日联科技,在公司一步步成长,对企业的科研底色有着深切的感受。
2023年3月31日,日联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中国工业X射线第一股”。
向“新”图强创未来
“纵向深耕,横向拓展”的战略布局,打造“有全科医生的三甲医院”,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继续向“新”而行。刘骏信心百倍地运筹帷幄。
刘骏畅想,未来的某一天,当全球某一家企业需要日联科技为其生产线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工业检测,日联科技会是一家“有全科医生的三甲医院”,能够及时提供最佳“诊疗处方”并进行诊疗。
“日联科技将在两个维度上深入发展:继续在X射线检测领域纵向深耕,在与X射线检测技术有协同作用的其他检测技术领域横向拓展。”刘骏说。
“纵向深耕”的意义,在于继续解决X射线应用领域中深层次的问题和核心“卡点”,并突破细分领域的应用限制,比如航天、航海、农业和生物医药等。同时,X射线只是大量检测技术中的一种,“横向拓展”是要实现X射线检测技术与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能谱检测等多项技术的融合发展。
目前,日联科技正在朝这一方向逐步迈进。2024年4月,日联科技研究院设立。“背靠日联科技的多年积累,聚焦行业共性问题,突破基础研究,打造面向未来的新技术及公司尚未进入的先进检测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型创新平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孔海洋博士,目前担任日联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他说,“从敏锐地发现痛点规划筹建研究院,到研究院的发展中对顶尖人才的招揽引进,刘总事无巨细地关心推动着研究院的发展。”
以研究院的第一个成果——X射线图像优化算法的研发为例,孔海洋介绍:“国外同行起步较早,在X射线图像质量优化方面技术积累较深,国内对图像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刘总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痛点。”
X射线图像质量的提升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射线源、探测器、软件算法等,刘骏为此成立了专项小组。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不管工作多忙,刘骏时时关注着项目进展,提前筹划好相应人员和资源,并在关键节点上给予指导。“依托日联科技独有的行业最大的X射线图像数据集,以及优秀的AI算法模型和强大算力,项目组仅用时半年时间,就在射线检测图像优化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孔海洋说。
孔海洋还介绍,单一的检测方式有时难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多样需求,引入其他检测方式,与X射线检测协同作用,构建多模态的检测方案,是行业的最新需求。“研究院要和产业链上的不同机构、企业协同努力,打造多模态检测方案,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孔海洋说。
展望未来,刘骏不仅有继续向“新”攀高的意志,还有着走向世界的魄力。刘骏是物理学专业,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同时还被同事称为“地理学博士”。“刘总精通全球地理方位和产业布局,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对日联科技面向全球的产业布局有着清晰的谋划。”辛晨说。
对内,护航新质生产力,对外,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日联科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日联科技市场部总监石伟介绍,在国内市场,日联科技在无锡、深圳、重庆等地的生产基地和国内近20个城市设立办事处,构建起完善的本土服务网络,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在国际市场,日联科技在马来西亚建设了境外工厂,在新加坡、匈牙利、美国成立了海外公司,已为全球70多个国家的工业制造领域提供了检测设备和方案,构建了覆盖全国及海外重点区域的销售网络。
“‘一带一路’倡议是日联科技出海的重要推动因素。”刘骏表示,跟随许多用户企业“一带一路”海外布局的步伐,日联科技也“走”出去了。日联科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知名行业展会、依据不同地区产业特色进行海外营销、寻求与国际知名制造商、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海外目前销售额只占日联科技总销售额的10%左右,我们长期的目标是国内、国外销售额各占一半。对此,我们满怀信心。”刘骏话语坚定。对于出海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外封锁和竞争压力,刘骏说:“我们性价比好,在某些技术方面跑得快,他们再也封不住我们了。”
一位企业家的朴素情怀
刘骏把“担当”看作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他说:“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家有责任聚焦‘国之大者’,心怀民之关切,践行为民尽责。”“想做好企业,就永远要辛苦。”
当被要求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自己一路走来对日联科技的感情,刘骏含蓄地说:“我不太会讲‘煽情’的话。”刘骏习惯于说得少,做得多。
刘骏用“阳光、正派、学习、感恩”四个词概括日联科技的企业文化,这四个词恰是他本人理念及对日联科技希冀的浓缩。他解释,“阳光”寓意崇尚积极、乐观、开放、透明;“正派”代表经营管理要规范,为人要正派、正直;“学习”意为始终引导、鼓励、支持学习;“感恩”指的是要心怀感恩,具有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刘总是我们的榜样,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正是刘总本人的生动写照。我对企业文化中的‘学习’感触很深,公司的学习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不断提升自己。”辛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很多同事也通过各种方式在不断学习进步。
刘骏2015年加入民革,同时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企联会副会长、民革无锡企联会会长、无锡专精特新企业联盟理事长、无锡高端装备产业促进会会长等职务。“刘总肩负着很多责任,既有企业、行业方面的,也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他是一个积极为行业和社会做贡献的人。”辛晨说。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一行参访日联科技。“郑主席对日联科技的发展成果给予肯定,鼓励我多为民革事业出力。”刘骏印象深刻。
借助无锡专精特新企业联盟和无锡高端装备产业促进会两个平台,刘骏助力协调联系无锡多家高科技企业,为台湾青年提供实习就业岗位。“欢迎台湾青年进入大陆的高科技企业实习锻炼,在大陆逐梦、筑梦、圆梦,我愿意继续为两岸交流贡献力量。”刘骏说。
不久前,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刘骏带来了关于编制产业图谱和技术图谱、发展高端装备产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吸引和鼓励人工智能AI人才进入制造业实体领域工作、提升营业执照办理效率等建言。结合亲身实践,刘骏针对社会热点、产业堵点、企业难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干货满满。“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家有责任聚焦‘国之大者’,心怀民之关切,践行为民尽责。”刘骏说。
在2024年召开的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刘骏借鉴日联科技重视基础研究的成长经验,有建设性地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推动“硬科技”培育的建议,提出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从事基础研究的民营企业地位,让“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教育家一样尊重实业家”成为一种强信念等建言,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刘骏把“担当”看作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他说:“想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做好企业,就永远要辛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谈及目标,刘骏不忘初心、逐梦依旧,回答依然是创业之初即设定的宏大志向:“做最专业的X射线企业,创全球令人尊敬的品牌。”(来源:2025年第1期《团结》杂志)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5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418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