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在纳雍开展扶贫工作的情况介绍/2004年3月
发布日期:[ 2005-03-09 ]
点击:[ 7637 ]
一、基本情况
1991年底,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毕节地区的纳雍县定为民革中央的定点扶贫联系县。
民革中央对在纳雍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已故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瑶、现任主席何鲁丽,常务副主席周铁农以及李赣骝、胡敏、童傅、朱培康等副主席都曾多次带队深入纳雍调查研究,根据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扶贫方针,为纳雍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公路、电力、通讯,启动农、工、商;利用资源优势,以开发煤炭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强智力开发,抓好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思路,举全党之力,促成和落实了交通、能源、农牧、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矿产等20多个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到上世纪末,民革调动社会及海外各方面的力量,为纳雍教育注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新建了10所希望小学,使近5000名儿童改善了学习条件,有3000名失学儿童走进了课堂。同时,经过积极的努力,将纳雍列入了国家 “普六”义务教育扶贫工程试点,从根本上着手改变了地方教育落后的面貌。从1993年到200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79%提高到98.2%。
民革发挥知识密集的优势,组织土壤肥料、小麦、水稻、玉米、土豆、蔬菜、果树、畜牧、水利、经济作物等各方面的专家200多人次,深入纳雍农村考察指导,推广技术,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并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乡培养了一批科技种植示范户。
由民革牵头协调,交通部先后安排投资1900万,在纳雍县修建了第一条三级道路,结束了该县没有柏油路的历史。道路竣工后,有力地拉动了资源的开发。到2001年底,全县通车里程已达2000多公里,比1991年增长了10多倍,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纳雍处于富煤地区,民革多次组织专家团前往考察,从管理体制、规划、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和整顿意见,到2000年,煤炭产业上缴税费已占到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一大新兴的支柱产业。
交通和煤炭的发展,适逢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输”、“黔电送粤”的战略部署的重大机遇,民革协助纳雍电厂的立项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3年10月,一期 120万千瓦火电厂成功并网发电,二期 180万千瓦火电厂破土动工,这两个项目的静态投资达100多亿元人民币,使该县具备了跨越式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基本条件。
经过纳雍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十年来,纳雍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1993年到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从4.21亿元增加到14亿元,年均递增18.73 % ;财政收入从1694万元增加到1.4亿元,年均递增24.87 % 。到200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88年的181元达的1262元,人均粮食由154公斤达到350公斤,全县基本越过温饱线。
进入新世纪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纳雍县仍定为民革中央的定点扶贫县。按照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精神,根据该县的具体发展情况,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总思路进行了适当调整:1、工作重心下沉,深入到村、到户,由以前的帮助提高县级财政收入为主,转到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方面;2、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造血"机能,培养农民的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3、突出抓好中心环节,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项目示范,输入文化科技知识,更新和转变观念。据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2001年,我们在纳雍县选择确定年人均收入仍不足600元的苗、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7 %的核桃寨村作为重点联系扶贫村,导入新的机制,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解决该村彻底脱贫问题,并在核桃寨村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文明富裕小山村的发展模式。
经过调查研究,2002年3月我们在该村首先出资1.5万元,兴修示范性生活用水窖10口;出资2.5万元为村里修建一座集办公室、卫生室、计生室、村民活动室在内200M2的综合办公楼;争取各方资金修建村公路。同年8月邀请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采用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方法为该村制定村级规划,即以贫困人口和基层组织为主体,村民自主分析,自主选择,自主实施脱贫项目。全体村民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了修建水窖、村公路、沼气、养牛和建学校这五个村民最想解决的项目,充分调动了村民脱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项目很快得到落实。在县、镇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两年多来,核桃寨村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1、人畜饮水窖项目。通过10口20立方米水窖的示范,目前已由县扶贫办跟进40余万元共建成水窖300个并全部蓄水,基本结束了该村每年春季数月水荒下山背水的历史,解放了大批的生产力。
2、村公路建设。项目启动后,村民投工投劳、换工互助,很快修通了由乡政府到核桃寨村综合办公楼4.5公里的公路,解决了多年的交通问题,并比计划多修出0.5公里。目前,另一条由村中心接通电厂矿山路的毛路已修竣,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得以发展的规划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3、沼气、改厕项目。现在已建成沼气池80口,改厕30个,有50口已投入使用。该项目的推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并可使农户每年节约400—500元的煤炭费用。
4、集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计生室、村民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已建成。县卫生局为卫生室配备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县文广局帮助建立了图书室和村广播,县煤炭局、扶贫办为之配备了电话、桌椅等办公设备。民革中央为会议室购置了电视机、VCD播放机和农业科普光盘,此前还捐赠一批杂志充实村民图书室。2003年3月27日,综合办公楼正式挂上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块牌子,已成为组织村民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的重要阵地。
5、建教学点。经与县教育局磋商,民革出资3.4万元在核桃寨村兴建了一所80平米的临时教学点,并同时对该址上两个贫困户的房屋给予了1万元的拆迁和新建救济。该教学点由县教育局协调抽派一名教师任教,解决了该村孩子就学不便的问题,也建立了村民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开展文化扫盲、农技培训的又一活动园地。
6、在民革派出的蔬菜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县扶贫办和镇政府在该村已建立蔬菜基地,开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了200余人次的农民,扩大落实秋冬蔬菜150亩,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利益,也对全村的传统生产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
通过以上这些项目的整村推进,村民已经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好处,激发了致富的积极性,观念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
(二)、继续积极促进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
1、蔬菜种植项目。纳雍县以前不种蔬菜。随着电厂的建设,蔬菜的需求量剧增。由民革蔬菜专家指导实施的蔬菜示范种植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积极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生产的蔬菜不仅解决了本县的需要,四川、重庆的菜商也来收购。去年全县蔬菜生产销售额已达四千多万元,累计销售近亿元,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起了很大的作用。
2、畜牧养殖方面。根据县里要求,我们委托民革云南省委会邀请到云南农业大学的三位畜牧专家对县里110名养牛户和畜牧技术员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专家们还对该纳雍县的畜牧养殖和饲草加工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3、茶叶生产方面。根据县里要求,我们请了中科院茶研所的专家对该县的传统茶叶生产进行了整合和技术指导,在2003年底的毕节地区农展会上,该县以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已拿到了580万元的订单。
二、希望支持的项目:
1、就全县而言,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产生积极影响的蔬菜生产尚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拉动蔬菜生产方面需要积极引进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及相关项目。
2、寻求煤化工技术和项目合作。
3、在核桃寨村,有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1)电网改造。改造后的村民用电即可从原来的约每度电1.4元降至0.4元,并可接通动力用电,发展生产。此项工程目前尚有缺口5万元(共8万元)。
(2)水窖工程。目前还需修建水窖100口可彻底解决全村饮水问题。解决基建材料需资金8万元。
(3)通组公路。该村有7个村民组,2个组170余户距中心组相隔较远,已规划修建通组公路9.8KM,需材料支持资金约10万元。
(4)建立采石厂。该村石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有需求。预案年总产量6万立方,年利润48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50人。项目投资电力及机器设备13.6万元。
(5)建立扶贫基金,扶持养殖业发展。
(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