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挫折的反思——民革全国组织办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3年9月
发布日期:[ 2005-03-09 ]
点击:[ 8517 ]
一、基本情况
二十年前,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民革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广
开学路、多方办学、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号召,积极兴办中山业余学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很快形成一定规模,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得到社会好评。特别是在确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舞下,我省民革组织办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顺应市场规律,调整办学思路,规范内部管理,坚持质量第一,既顺势而为又量力而为,再加上我们多年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一批热心于民革办学工作的同志这样可贵的无形资产,使得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发展,至目前为止,除因办学困难而注销2所、改制合并2所之外共有各类学校10所(含民办大学1所),累计结毕业34万多人次(其中,苏州12万多人次,徐州9万多人次,扬州、镇江各4万多人次),今年秋季在校学生1.4万人,自有校舍3820M2,租用校舍19万M2,总资产2500万元,专职人员101人,兼职361人,累计获奖105次。苏州、徐州二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我省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与此同时,各校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做出贡献。办学工作成为我省民革组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色工作,在我省各民主党派中独树一帜,获得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赞扬。
二、 我省民革组织所办学校最多时14所,有的发展,有的萎缩;有的起
死回生,有的被注销,但大多数都稳步发展。成功与挫折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1、 决策必须民主化、管理必须制度化,有章必循。
民革领导重视是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这种重视不是口头的、形式的,而是
具体的,不仅体现在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应体现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制度化上。80年代,老一辈民革领导凭着一份事业心,白手起家,奠定了民革办学工作的基础,创下了“中山”品牌。时值今日,规模大了,竞争激烈了,甚至面对生死存亡,办学工作管理的制度化、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日见凸现,成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否的内部先决条件。民革中央现行的办学工作管理规定,尽管仍须完善,但在许多重要方面,如民革与学校的主从关系、民革的领导责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财务纪律等问题上已有明确的说明和界定。事实说明,凡认真执行上述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办学管理工作就由粗放型向规范化发展,不致于因内耗而大伤元气。我 省曾经也确实出现个别学校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造成办学决策、人事、财务等重要环节上的混乱,使学校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民革组织对学校甚至失控的状况。我们多年来逐步制定并完善的一些办学管理制度和办法,如民革组织对办学工作的集体负责制度、民革市委主要负责人任学校法人代表并随民革换届而相应调整的制度、学校管理重大决定报市委会批准、常务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规定、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工作人员责任制、工作人员聘用制度、奖励制度等等,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绝对的保障作用。
2、 特色支撑发展。
我省民革办学初期以质量而享誉社会,近十年来,各类社会办学遍地开花,
生源竞争激烈,特别是行业垄断办学、利益驱动型办学等现象对民革办学冲击甚大。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只有特色才能支撑发展。民办学校要跨越生命周期,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朝着特色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一是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准则。重视市场调研。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只要
是市场热线,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尽力满足社会急需,从而保证了生源的持续性。少儿课外教育、中教迎考辅导、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下岗职工培训、部队培训等等,全省民革办学已经发展为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多学科,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共存的办学群体。苏州、徐州、扬州中山学校已经升格为中山进修学院。徐州中山进修学院成为徐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的龙头。苏州中山进修学院设立大专部、成教部、少儿英语部、职教部四大部分,五个教学点,2002年二次招生近8000人次。常州中山业余学校曾濒临生存危机,市委领导痛定思痛,转变思路,充分尊重聘任校长的创新精神,积极配合推进素质教育,面向中小学生举办业余兴趣活动选修班,尤其是少儿作文班,实施优质教育,弥补了许多小学欠缺优质师资的不足,深受少儿和家长的喜爱,年招生近3000人,成为常州市一大热点。
二是积极发展学历教育。累计学历毕业人数计28000多人次。其中,中专和
大专的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徐州实现和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办学,南京和市电大联合办学、民革省委和民革扬州市委共同举办扬州江海学院(民办大学,在校生5000人)。举办学历教育有利于办学长期稳定,有利于加快资本积累,有利于提高民革办学的知名度。
三是开拓国际交往。苏州与澳大利亚、美国的大学互访考察,签定了合作办
学协议,有关手续正在报批。
四是在办学社会化的环境中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合作、租赁等重大事项必须签定相应的完全的法律文件。避免被钻空子,造成民革搭台别人唱戏的被动局面。
三、与党员个人办学对比分析的启示
我省除民革组织办学外,另有4所民革党员个人所办学校,1所非学历教育,3所学历教育(1所中学,1所中专,1所民办大学)。这4所学校累计结毕业17万多人次,日前在校学生2万多人。与民革组织办学相比有4个特点可资思考。
一是学校领导体制市场化程度高,完全实施董事会制度和校长负责制,决策科学化、程序化程度高,专家介入程度高,果断快捷。领导层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利益直接挂钩。
二是3所学历教育学校投入大,风险大,同时收回成本快,土地校舍增值,资本迅速进入良性循环。3所学校总投入约2亿元,目前固定资产已过3.5亿。同时社会知名度高,无形资产迅速升值。
三是另一所非学历教育学校(金陵国际语言进修学院)办学十年,一百元起家,但市场调研充分。一直以外语教育为特色,不搞多元化,经久不衰在南京久负盛名,累计学习人数达16万人次,每年在校生逾万人。但资产积累只有几百万元。
民革所办学校是宝贵的财富,应该在民革人手中代代相传,中山教育之花应该永远盛开。党员个人办学的特点的借鉴之处在于:
⒈民革组织所办学校的董事会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确保民革的领导作用,但又不可能达到个人办学的市场化程度,这是必然的。但可以在董事会和聘任常务校长的职能分工和法律责任上、在责权的划分上加强市场化程度即法制化程度;对聘任常务校长签订确具法律效力的合同。民革南京市委2002年初换届后,针对原有3所组织所办学校的状况,大胆改革,调整思路,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健全董事会制度,既体现了民革的领导角色,又坚持了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学校迅速进入良性状态(详见民革南京市委的会议材料)。在建立董事会制度等市场化的措施的问题上,应是既确保民革的领导作用,又不增加民革的风险责任,明确并强化聘任校长的法律责任,人既可靠,对民革负责,又明确承担自己的法律责任,尽可能地降低民革的法律责任。
⒉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学历教育远比非学历教育资本积累速度快。民革全省非学历教育的十余所学校二十年来积累的总资产只有3000万元,如果扣除民革组织无偿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到这个数。而这3所学历教育学校的总资产在几年时间内已超过总投入,进入资本增值期。我省民革部分学校已经采用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尝到了甜头。发展学历教育并不是丢掉非学历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兼顾,双双丰收,没有必要的经济效益,不仅难办事,而且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⒊特色教育是市场化的高度体现,凡长期受欢迎、生源稳定的课程设置就是特色。只有短期热门需求的设置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特色,只能说是适应市场需要灵活办学,但不免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之嫌。办好学校扩大生源需要特色教育,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前述的常州中山学校瞄准当前小学严重缺乏优秀语文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低下的状况,办起少儿作文培训班,迅速成为常州中山学校的一大特色,占有绝对市场优势。金陵国际语言学院在非学历教育上选择各类英语教育特别是少儿英语教育和托福考试强化培训作为主要课程设置,不搞多元化设置,主攻英语培训,成为长期特色,十余年经久不衰,从不愁生源,但唯一遗憾是多年资本积累太少,难以扩大投入。前几年,该学院充分调研,瞄准优质中学太少的现状,在某区政府支持下,将一所质量极差的全日制中学改制为民办中学,投入不多的资金,引进优质师资和管理,切行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学得又好又愉快,公开向应试教育挑战,受到社会欢迎。该院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以英语教育为长期特色、在学历教育方面以创办优质中学向应试教育挑战又成为一大特色,该院涂元晞院长年逾七十,其思路之敏捷,其精神之开拓,令人叹服。他这两次办学特色的思路无不给我们以启发。而淮安军星科技学校选择以军事化管理为特色,将一批入学成绩极差的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欢迎的中专、大专学生,被称之为“将废铁炼成钢”,生源年年稳定,成为淮安市招生最多的中专校,经济效益也明显上升。
⒋组织办学在决策时往往首先会考虑“不能出事”,学校出点事首先考虑是否影响民革声誉,甚至明明是正常的民事纠纷等事件也自己和民革声誉挂钩,从而限制了办学的发展思路。党员个人办学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果这件事办成了,我会怎样怎样。实际上党员个人办学风险远大于组织办学,投入大、规模大、管理难度大、社会环节多……应该说,他们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冒险+理智,没有一定冒险精神,不敢去做,永远只能口头谈创新。风险意识过强而不敢为往往丧失发展的良机。当然,创新还必须有理智的分析。
(联络处提供)